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我国工矿废弃地可垦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9-08-13 16:45
【摘要】: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历年来矿产资源的开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工矿废弃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民生活,加快工矿废弃地复垦,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了解我国工矿废弃地的现状分布形态,通过对影响省级行政单位工矿废弃地可垦性的因素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工矿废弃地可垦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我国未来工矿废弃地的复垦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结论如下:(1)工矿废弃地的类型划分方式多样,本文按照工矿废弃地的破坏性质和成因、开采方式差异、使用期限差异对工矿废弃地做了划分。我国工矿废弃地分布在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六大区域,其中,东北区工矿废弃地面积占到全国的41%,而从复垦成果来看,华北区、华东区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处于较高水平。(2)根据工矿废弃地分布形态的特点,除自然条件外,将复垦影响因素分为复垦潜力、经济吸引力、资源压力、社会科技保障水平,并以此出发选取15个二级指标,构建工矿废弃地可垦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考虑各指标对我国工矿废弃地可垦性的综合影响。(3)在对我国工矿废弃地可垦性的评价基础上,将工矿废弃地的可垦性划分为三梯度:第一梯度东部沿海复垦区、第二梯度中部复垦区和东北部复垦区、第三梯度西部复垦区。东部沿海复垦区受到经济效益和资源压力的强驱动,中部复垦区驱动力和保障水平中等,东北部复垦区驱动力不足,但复垦潜力较强,西部复垦区各方面条件较差。(4)对于不同梯度复垦区,应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因地制宜的提出复垦措施。通过推动矿地复垦市场化,提高复垦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能源使用率,挖掘复垦潜力的驱动,发挥工矿废弃地的生态功能,构建区域内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分类系统等措施,为我国工矿废弃地分区复垦提供针对性建议。
【图文】:

新农村建设,土地生产力,采矿业,矿产资源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矿产资源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采矿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贡献。开采矿产资源,不仅需要占用和损毁土地,还会对当地的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图1-1),如掠夺性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退化;首先,大面积对地形地貌、植被造成损毁、退化或消失,伴随着各种地质灾害,如水土流失、滑坡、土地沙化、盐化、环境污染等;其次,,采矿业造成大量的土地塌陷,除了破坏地面各种设施和生态环境外,还损毁很多土地资源,激化人与地之间的矛盾,限制矿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着悠久的采矿历史,开采国有矿山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历史遗留较多,很多工矿废弃地分布在城市周边,对城市发展空间造成影响的同时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研究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矿业废弃地的类型及其特点[J];现代矿业;2010年03期

2 陈书俊;;平顶山市矿业废弃地现状调查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1年03期

3 郭彦荣;陈芳清;陈静;张鑫;;磷矿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及自我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4 ;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J];采矿技术;2006年01期

5 雷海清;柏明娥;杨秀艳;闫田力;吴志钢;何家骅;项祖生;马家斌;;矾矿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年01期

6 吴迪;赵华;李钢;;江苏省徐州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研究[J];中国煤炭;2013年08期

7 李道亮,王莹;煤矿废弃地植物恢复品种选择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年08期

8 闫文德;向建林;田大伦;;湖南湘潭矿业废弃地土壤特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6年04期

9 曾宪生;徐长利;;鸡西矿区矸石山、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及绿化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8年12期

10 韩锋;穆鑫;徐长利;;鸡西矿区矸石山、工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及绿化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储玲;刘登义;;直接植被法在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蒋满元;;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扰动及其有效化解的对策选择[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娄晓yN;杨如意;郭耀广;王兆慧;杨慧萍;柳建设;;铜陵市主要铜矿废弃地耐铜植物的铜积累能力比较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郭祥云;胡丽娟;李道亮;;煤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模型[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5 单保爽;刘伟峰;郑立文;杨文瑾;;采石废弃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A];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C];2008年

6 赵晓鸥;解德蕴;周丕基;;贵州省废弃地整治与利用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7 孙庆业;杨林章;安树青;陈众;邓国志;;尾矿废弃地的自然生态恢复——以铜陵铜尾矿废弃地为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建丽;胡丹;刘志恒;;安徽马鞍山市南山铁矿排土场废弃地微生物区系研究[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9 康恩胜;宋子岭;庞文娟;;生物多样性原理在采煤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A];现代化露天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露天采矿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红苏;;贵州省废弃地适宜性分析[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廖巍巍 实习生 彭小燕;推进工矿废弃地整治[N];黄石日报;2013年

2 记者 黎晓艳 廖巍巍 王璐;把工矿废弃地变成“聚宝盆”[N];黄石日报;2013年

3 周士勇;路边废弃地 今成生态区[N];中国交通报;2006年

4 记者 孙毅邋通讯员 任宣;任丘有效利用废弃地建起亿元以上项目13个[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5 永奎 洪河 记者 陆铁男;汤原:两千亩废弃地变成聚宝盆[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廖巍巍 吉星;让废弃地重获新生[N];黄石日报;2013年

7 记者 刘佳;我省5市获批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N];辽宁日报;2014年

8 记者 吉星;加快工矿废弃地治理[N];黄石日报;2012年

9 记者 黎晓艳;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N];黄石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枚 刘作霖;塌陷地废弃地 生态重生风景美[N];徐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拾少军;煤炭区废弃地土地再利用模式与低碳效益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李一为;京西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及植被演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赵方莹;北京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与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石秀伟;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及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王红新;螯合剂对铅锌尾矿废弃地植物富集铅锌的诱导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榜江;贵州山区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优势植物修复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韬;基于生态—经济导向的华蓥市矿业废弃地复垦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昕;辽宁省工矿废弃地再利用适宜性调查与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宋泽;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汪玮;安徽省工矿废弃地复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5 呼铂;蒲城县工矿废弃地复垦可行性评价及复垦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赵亚男;山西省西山白家庄煤矿废弃地景观再造设计[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7 董晨歆;太原市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8 于翔;山西省煤矿废弃地生态化改造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9 胡娉婷;东莞市采石废弃地景观修复与更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谢荣秀;湘潭锰矿废弃地土壤退化及其植被恢复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526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26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6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