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纤维束模型的煤矿巷道围岩变形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4 00:39
【摘要】:近十年我国在煤矿领域的死亡人数已经大大减小,但离我们的预期结果还非常远。煤矿事故中顶板冒落、片帮所占的比重很大,这是巷道围岩变形、恶化的结果。巷道变形失稳一方面影响井下人员安全,另一方面严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进行。 本文研究分析了现在的围岩变形理论及其维护方面的方法,针对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应用于煤矿巷道变形稳定性的纤维束模型。前人的理论为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成果几乎都是从实践、实验得到的宏观数据,如地压、位移、支护变形,从这些数据假设出模型,尽量使得所假设提出的模型符合所观测到的结果。但是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它们对岩体内部的微观变形、破裂发展过程不清楚,因此对微观方面相关的岩石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就存在一定的盲区。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内部产生微裂隙损伤的瞬态孕育或原生裂隙扩大,岩石宏观的破坏无非就是这些微损伤的不断扩大、相互融合。整体破坏都是从破坏的一个点或者一些点逐渐扩大,形成面的破坏;即便是初始的微弱面,在更大的尺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由此,我们提出针对岩石特性的纤维束模型。 分析了巷道围岩分类方法、岩石线性蠕变模型等,,用于指导纤维束建模。为了保证纤维束建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围岩分类方法应用的理论支持、分类细致程度和分类实用性程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对岩石线性蠕变模型进行了说明,总结其应用方式,并对其中的岩石变形线性粘弹性蠕变进行理论分析。改变线性模型中一些参数形成纤维束单根纤维模型的基础。 对于整个纤维束来说,一个纤维就是微观的,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对每个纤维进行不同的参数赋值并对整个纤维束进行破坏模拟分析。本论文中的模拟都是通过是MATLAB软件进行。纤维束模型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形态简单直观易懂,便于进行计算机计算。也由于这个模型的简单,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这个模型在变化的时候几乎所有细节,以此更好的推断岩石的特性,比如微破坏到整体破坏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又如微破坏过程中涉及的能量释放分析。这都是进行纯理论分析与宏观模型分析所不具备的优点。 根据岩石的抗拉抗压强度、蠕变、泊松比、结构组成等参数的变化,把纤维束模型分为连续损伤纤维束模型和多线性纤维束模型,这两个模型区别是单根纤维的本构曲线。本文重点是对多线性纤维束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了纤维束模型中的最大衰变次数、衰变系数等参数的研究要点。模拟分析了最大衰变次数、衰变系数对纤维束的本构关系、雪崩尺寸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参数与岩石变形、稳定性方面的关系。 通过模拟建立了纤维束模型本构曲线与岩石变形的关系,建立了雪崩尺寸与岩石声发射、围岩灾变的关系。利用最大衰变次数和衰变系数作为变量模拟研究围岩变形和雪崩效应。围岩变形与衰变次数呈负相关,与衰变系数呈正相关。雪崩尺寸都服从幂率定律,且衰变系数对幂指数的影响大,最大衰变次数对幂指数的影响很小,并分析了原因。这些都有助于人们对煤矿巷道围岩变形稳定性进行分析、监测预报工作。
【图文】:
很有启发意义。3.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锚网支护、锚索支护都是锚杆支护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场合有自己使用价值。锚网索耦合支护则是它们更进一步发展、结合的新技术,它能够通过锚、索三者与围岩体的耦合,同时发挥它们各自的最大功能,从而控制岩体破坏,它能实支护一体化,应力分布均匀化、岩体变形协调化,达到支护效果最大化。研究发现,网、索对岩体的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的结合发挥了各自最大的优点。①、杆围岩耦合支护地下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状态由三向受力转变为二向受力。巷道中不同部位的体,其所受应力状态也不同,所呈现的变形形式也不相同,如图 1-1。地下巷道形成后,围岩可分为四类:顶板 A、底板 C、两帮 B、深部岩体 D。其中顶板 A 和底板 C 受力为拉力状态,岩石的受拉强度远小于受压强度,所以顶板 A 和底板 C 最容易破裂两帮 B 为受压状态,较顶底板稳定;深部岩体 D 应力状态为三向应力,其强度是最高
巷道上部围岩将出现一自然平衡拱。在巷道两帮,沿与两帮夹角为45 -2 的方向上形成两个滑动面,其说明如图2-1。图 2-1 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Fig.2-1 Model of M.M.Promojiyfakonov’s theory取坚固系数 f 表示岩体的强度。其表达式为:tancf (2-1)但在实际计算中,普氏取用一个经验计算公式,能够方便地求得f 值 。其表达式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353
本文编号:2540564
【图文】:
很有启发意义。3.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锚网支护、锚索支护都是锚杆支护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场合有自己使用价值。锚网索耦合支护则是它们更进一步发展、结合的新技术,它能够通过锚、索三者与围岩体的耦合,同时发挥它们各自的最大功能,从而控制岩体破坏,它能实支护一体化,应力分布均匀化、岩体变形协调化,达到支护效果最大化。研究发现,网、索对岩体的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的结合发挥了各自最大的优点。①、杆围岩耦合支护地下巷道开挖后,围岩应力状态由三向受力转变为二向受力。巷道中不同部位的体,其所受应力状态也不同,所呈现的变形形式也不相同,如图 1-1。地下巷道形成后,围岩可分为四类:顶板 A、底板 C、两帮 B、深部岩体 D。其中顶板 A 和底板 C 受力为拉力状态,岩石的受拉强度远小于受压强度,所以顶板 A 和底板 C 最容易破裂两帮 B 为受压状态,较顶底板稳定;深部岩体 D 应力状态为三向应力,其强度是最高
巷道上部围岩将出现一自然平衡拱。在巷道两帮,沿与两帮夹角为45 -2 的方向上形成两个滑动面,其说明如图2-1。图 2-1 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Fig.2-1 Model of M.M.Promojiyfakonov’s theory取坚固系数 f 表示岩体的强度。其表达式为:tancf (2-1)但在实际计算中,普氏取用一个经验计算公式,能够方便地求得f 值 。其表达式为: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3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颖,黄晨光,段祝平;几种高性能纤维束的冲击动力学性能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3年04期
2 肖树芳;不同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其声学特征[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3 杨庆生,郑代华;纤维束增强复合材料的横向弹塑性性能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01期
4 杨峰;王连国;贺安民;高峰;许东来;;复合顶板的破坏机理与锚杆支护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5 庞建勇,郭兰波,倪修全;网壳锚喷支护结构试验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8年02期
6 冯仁俊;彭文庆;杨义辉;;全长锚固锚杆的光纤光栅实验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09年01期
7 张为芹;田艳红;;高强碳纤维束丝拉伸性能测试影响因素的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6年11期
8 李剑锋;;巷道顶板离层自动监测报警系统[J];煤矿机械;2007年04期
9 卢喜山;;智能型顶板离层仪的研制与应用[J];煤炭工程;2006年06期
10 朱永建;冯涛;;锚杆支护超长煤巷顶板稳定性动态分类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540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4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