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废弃矿山破碎岩质边坡地质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2019-09-25 13:42
【摘要】:未及时治理的废弃矿山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流失、视觉污染等问题,其中,边坡岩质破碎的石灰石废弃矿山是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难点之一。以安徽省繁昌县"三线三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为依托,选取具有典型的破碎岩质边坡的石灰石废弃矿山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已有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针对边坡较陡,坡面岩石风化、破碎严重,节理、裂隙发育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边坡植被资源和地貌景观破坏造成视觉污染和地质灾害的现状,对相应的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双网结合"护坡、截排水、改良型喷混植生护坡等技术对废弃矿山进行了地质环境治理,并及时对初步治理成果进行了养护管理和动态监测。实践表明:所提技术方案的成功应用使得边坡已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且处于稳定状态,坡面植被根基扎实且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和良好的生态系统。
【图文】:

地理位置,灰岩,色条,三叠系下统


组节理产状分别为154°∠22°、272°∠68°,CK4的坡脚处有2处废土堆,分别高约1.5m。2研究区地质特征2.1地形地貌研究区属于沿江平原丘陵区,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和山前斜地,海拔45~131.4m,地表坡度25°~30°,由于采矿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高陡边坡,坡高10~50m,坡度60°~85°(图2)。低山丘陵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地层岩性由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深灰、青灰色条带状灰岩组成;山前斜地分布于研究区东南方向,地层岩性由第四系粉质黏土和碎石土组成。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Geologicallocationofthestudyarea图2研究区地形地貌Fig.2Terrainlandformofthestudyarea2.2工程地质特征2.2.1地层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繁(昌)—铜(陵)凹断褶束北东段南缘,红花尖背斜北东倾伏端南东翼。区内地层均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该区除第四系外,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T1h)。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T1h)下部为深灰、青灰色条带状灰岩,夹中层—中厚层砾屑灰岩及薄—中薄层粉晶灰岩,底部黄绿色泥质页岩夹条带状灰岩,厚23.06m;中部为灰—青灰色条带状灰岩夹中层微晶灰岩,厚74.44m,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第四系(Q)分布于研究区东南方向山脚,厚0~2m,上部为土黄—杂色粉质黏土·179·欧哲等:废弃矿山破碎岩质边坡地质环境治理2017年

灰岩,色条,三叠系下统,第四系


有2处废土堆,分别高约1.5m。2研究区地质特征2.1地形地貌研究区属于沿江平原丘陵区,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和山前斜地,海拔45~131.4m,地表坡度25°~30°,由于采矿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高陡边坡,坡高10~50m,坡度60°~85°(图2)。低山丘陵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地层岩性由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深灰、青灰色条带状灰岩组成;山前斜地分布于研究区东南方向,地层岩性由第四系粉质黏土和碎石土组成。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Geologicallocationofthestudyarea图2研究区地形地貌Fig.2Terrainlandformofthestudyarea2.2工程地质特征2.2.1地层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繁(昌)—铜(陵)凹断褶束北东段南缘,红花尖背斜北东倾伏端南东翼。区内地层均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该区除第四系外,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T1h)。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T1h)下部为深灰、青灰色条带状灰岩,夹中层—中厚层砾屑灰岩及薄—中薄层粉晶灰岩,底部黄绿色泥质页岩夹条带状灰岩,厚23.06m;中部为灰—青灰色条带状灰岩夹中层微晶灰岩,厚74.44m,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第四系(Q)分布于研究区东南方向山脚,厚0~2m,上部为土黄—杂色粉质黏土·179·欧哲等:废弃矿山破碎岩质边坡地质环境治理2017年第7期
【作者单位】: 宏大国源(芜湖)资源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宏大爆破有限公司;
【分类号】:TD167;TD8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鹏;张轶群;陈建昌;徐巧兵;尉小龙;;某废弃矿山生态破坏与环境修复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2 田青怀;廖绫;张洋宁;肖振华;李威;;厚层基材(TBS)工艺在功果桥电站边坡生物防护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6年10期

3 张彦英;樊笑英;;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年10期

4 李雄峰;陈鹏宇;师华鹏;;焦作市龙寺废弃矿山边坡危岩体稳定性及其稳定可靠度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5年03期

5 苗泽华;孙文博;;矿山企业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工程研究[J];生态经济;2015年02期

6 程宝成;陈震;;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及措施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4年04期

7 王维理;陈昌彦;;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中弃渣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03期

8 赵春权;;喷混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岩石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13年01期

9 李荣海;张玉辉;朱万刚;张凤涛;刘宁波;;喷混植生技术在冶金矿山岩石边坡加固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2年11期

10 朱红霞;张家洋;朱晓勇;;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技术方案设计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哲;王铁;杨家富;罗国庆;;废弃矿山破碎岩质边坡地质环境治理[J];金属矿山;2017年07期

2 范明栋;;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煤炭科技;2017年02期

3 王旭;;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践[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年05期

4 苗泽华;邓思远;;矿山企业生态工程与转型升级的激励性规制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7年01期

5 樊笑英;;矿业权管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11期

6 姚艳领;李凯;;某黏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年17期

7 张瑞庆;韩霁昌;张扬;;中国西南地区生态修复动态效果评价与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26期

8 朱欣荣;吕力行;陈娱;;基于模糊数学的金属矿山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综合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6年04期

9 李玉梅;刘敬霜;;喀斯特地区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年04期

10 张霄;张红玉;陆兆华;陈凯昱;吴佳兴;邓雪琴;;高寒地区路堑边坡植被恢复效果[J];生态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铁军;卢建男;张哲乾;马莉;王丹妮;张琼;刘金荣;;干旱半干旱区裸露边坡适宜喷播的绿化基质筛选[J];草业科学;2016年07期

2 李莉;王元素;王X;;喀斯特地区永久性禾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与共存[J];草业科学;2014年10期

3 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4 张东梅;宋鑫;张丽静;胡晓炜;陈晓龙;张燕慧;;不同供磷水平对紫穗槐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4年09期

5 唐伟;玉永雄;;豆科植物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J];草业科学;2014年08期

6 姚震;周鑫;;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4年01期

7 何淑勤;宫渊波;郑子成;孔祥东;;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6期

8 廖晶晶;罗绪强;罗光杰;魏华炜;;三种护坡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5期

9 刘金平;;坡度对野生荩草分株特征及生殖分配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3年10期

10 陈晓蓉;徐国钢;朱兆华;曹华英;孙吉雄;赖庆旺;;深圳地区道路边坡植物配置及群落建植技术[J];草业科学;201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新元;加拿大安大略省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7期

2 谢立刚;张锦华;秦品光;;露天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践体会[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1期

3 秦品光;王小五;裘愉林;谢立刚;;联星德发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施工实践[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1期

4 刘刚;;废弃矿山生态快速恢复技术[J];上海地质;2008年03期

5 郭仕泉;;怀柔区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技术探讨[J];绿化与生活;2010年08期

6 潘莹露;于炳松;赵冰仪;刘瑞萍;;浙江长兴“金钉子”露天废弃矿山的成功转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年02期

7 石永国;;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方式及安全措施[J];金属矿山;2011年08期

8 王蓉丽;朱宝琦;李绍龙;徐明;;浙中地区废弃矿山复绿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9 朱洪;郭先宝;王红;许权辉;杨强;费玲玲;;基于霍邱县新农村建设的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研究[J];安徽地质;2012年02期

10 代传洋;蒋洪胜;邱玉;;山东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对策及意义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谢宇;张秀华;;选址于废弃矿山的公共陵园规划设计探析——以淄博高新区东山陵详细规划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4生态景观规划营建与城市设计[C];2014年

2 孔祥忠;;从布查特花园(Butchart Garden)说起…[A];第五届水泥矿山年会暨“十二五”水泥矿山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芳;美国废弃矿山复垦基金的运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2 王海燕 通讯员 刘丽莉;今年将生态修复2.2万亩废弃矿山[N];北京日报;2007年

3 记者 段金平;北京重点区废弃矿山奥运会前将绿色重现[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黄征 俞建强;宁波88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记者 杨应奇;镇江整治186个废弃矿山[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郑明桥 张敏 杨守权;武汉蔡甸:废弃矿山中挖出3000亩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曲泽健 马德军;威海高区治理14处废弃矿山[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记者 耿毅邋通讯员 杨守权 高池 朱缨;蔡甸治理57处废弃矿山[N];湖北日报;2007年

9 陈永生 刘丽莉;北京全面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记者 罗涟浩 冯军;我市88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N];宁波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永光;北京山区关停废弃矿山人工恢复效果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黎敏;废弃矿山土地投资及收益分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武洪岩;基于WSN的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边坡监测系统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1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41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