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角变角度综放工作面顶板运移与支架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6 23:41
【摘要】:为解决大倾角煤层变角度综放工作面"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控制的难题,以枣泉煤矿120210工作面综放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平面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矿压观测等综合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角度变化过渡区域"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分析得出了大倾角变角度综放采场围岩变形破坏及支架稳定性的分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在大倾角变角度工作面,上部区域是安全高效生产的主体区域,下部区域是整体稳定性的基础,中部区域是安全高效生产与系统稳定协调转换的关键区域,并提出基于工作面仰伪斜变角度布置、顶煤放出量和支架工作阻力分区域控制的大倾角变角度工作面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图文】:
第3期王红伟等:大倾角变角度综放工作面顶板运移与支架稳定性分析图1覆岩倾向垮落特征Fig.1Tendencycavingcharacteristicsofoverlyingstrata大倾角变角度工作面倾向覆岩结构由中上部区域的“悬臂梁”和下部区域的倾斜砌体组成,可简化为两端固支的弯梁结构(图2),并可按照三次超静定结构处理,并假设弯梁受均布载荷,D点受力Fx,Fy和力矩MD将其转化为静定结构计算,求得CD,AC段任一点的弯矩M1,M2为M1=FxX1sinα1+MD-FyX1cosα1-qX212cosα1,(1)M2=FxL2sinα1+X2sinα()2-FyL2cosα1+X2cosα()2+MD-qL2L2cosα12+X2cosα()2-qX22cosα22,(2)式中:X1为CD段任一点到D点的距离;X2为AC段任一点到C点的距离;α1为岩梁CD段倾角;α2为岩梁AC段倾角;L1,L2分别为CD,AC段的长度;q为倾斜砌体所受均布载荷,即某一确定值,与岩性有关.图2顶板岩梁力学模型及应力分布Fig.2Mechanicalmodelandstressdistributionofrockbeam利用单位载荷法,在D点分别施加单位力和力偶,则CD,AC段任一点X1,X2的弯矩分别为M1x=X1sinα
cementofoverlyingstrata以上分析显示,变角度工作面受不同倾角的影响位移量具有更加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工作面中部区域是上部和下部角度变化的转换区,位移量由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组成,且在角度变化位置1、位置2处发生突变,工作面上部、下部区域直接顶主要发生垂直位移,覆岩位移主要经历弯曲下沉、破断垮落和滑移充填3个阶段,,由于位移量包括滑移充填距离,得出顶板位移最大值要大于工作面开采空间高度.3变角度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分析沿工作面倾向布置3个测区(图4):上部区域(支架编号No.73~No.109)、中部区域(支架编号No.37~No.72)、下部区域(支架编号No.1~No.36),对枣泉煤矿120210工作面进行了矿压监测.图4测区和测线布置Fig.4Layoutofsurveyareaandmeasuringline通过分析不同测区支架受力随开采的变化,得出120210综放工作面沿倾斜方向支架受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图5).图5工作面倾向支架受力状态变化Fig.5Theforcecurvesstateofsupportsalongtendency由图5知,在下部区域支架所受载荷最大,平均29.5MPa,且支架受力不均、变化范围大;中部区域支架所受载荷小于下部区域,平均载荷27.15MPa,支架受力较均匀;上部区域支架受载荷最小,平均载荷23.7MPa,支架受力均匀,且随着工作面推进变化幅度较小.在角度转换位置1、位置2内支架受力出现零,造成顶板-支架-底板(R-S-F)系统构成元素的“非完整性
【作者单位】: 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63400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6JQ5019)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JK1491)
【分类号】:TD325
【图文】:
第3期王红伟等:大倾角变角度综放工作面顶板运移与支架稳定性分析图1覆岩倾向垮落特征Fig.1Tendencycavingcharacteristicsofoverlyingstrata大倾角变角度工作面倾向覆岩结构由中上部区域的“悬臂梁”和下部区域的倾斜砌体组成,可简化为两端固支的弯梁结构(图2),并可按照三次超静定结构处理,并假设弯梁受均布载荷,D点受力Fx,Fy和力矩MD将其转化为静定结构计算,求得CD,AC段任一点的弯矩M1,M2为M1=FxX1sinα1+MD-FyX1cosα1-qX212cosα1,(1)M2=FxL2sinα1+X2sinα()2-FyL2cosα1+X2cosα()2+MD-qL2L2cosα12+X2cosα()2-qX22cosα22,(2)式中:X1为CD段任一点到D点的距离;X2为AC段任一点到C点的距离;α1为岩梁CD段倾角;α2为岩梁AC段倾角;L1,L2分别为CD,AC段的长度;q为倾斜砌体所受均布载荷,即某一确定值,与岩性有关.图2顶板岩梁力学模型及应力分布Fig.2Mechanicalmodelandstressdistributionofrockbeam利用单位载荷法,在D点分别施加单位力和力偶,则CD,AC段任一点X1,X2的弯矩分别为M1x=X1sinα
cementofoverlyingstrata以上分析显示,变角度工作面受不同倾角的影响位移量具有更加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工作面中部区域是上部和下部角度变化的转换区,位移量由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组成,且在角度变化位置1、位置2处发生突变,工作面上部、下部区域直接顶主要发生垂直位移,覆岩位移主要经历弯曲下沉、破断垮落和滑移充填3个阶段,,由于位移量包括滑移充填距离,得出顶板位移最大值要大于工作面开采空间高度.3变角度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分析沿工作面倾向布置3个测区(图4):上部区域(支架编号No.73~No.109)、中部区域(支架编号No.37~No.72)、下部区域(支架编号No.1~No.36),对枣泉煤矿120210工作面进行了矿压监测.图4测区和测线布置Fig.4Layoutofsurveyareaandmeasuringline通过分析不同测区支架受力随开采的变化,得出120210综放工作面沿倾斜方向支架受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图5).图5工作面倾向支架受力状态变化Fig.5Theforcecurvesstateofsupportsalongtendency由图5知,在下部区域支架所受载荷最大,平均29.5MPa,且支架受力不均、变化范围大;中部区域支架所受载荷小于下部区域,平均载荷27.15MPa,支架受力较均匀;上部区域支架受载荷最小,平均载荷23.7MPa,支架受力均匀,且随着工作面推进变化幅度较小.在角度转换位置1、位置2内支架受力出现零,造成顶板-支架-底板(R-S-F)系统构成元素的“非完整性
【作者单位】: 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63400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6JQ5019)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6JK1491)
【分类号】:TD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伟;伍永平;解盘石;李延军;曹沛沛;;大倾角采场矸石充填量化特征及覆岩运动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2 题正义;秦洪岩;陈明元;;综放开采煤层倾角对周期来压特征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3 郭信山;朱斯陶;翟明华;;深厚表土薄基岩综放采场合理支护阻力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4 张煜潇;王开;;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场顶板破断特征[J];煤矿安全;2014年07期
5 朱现磊;杨仁树;蔡志炯;祁海军;;大倾角松软煤层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5期
6 王红伟;伍永平;解盘石;;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场形成及演化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7 伍永平;王红伟;解盘石;;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宏观应力拱壳分析[J];煤炭学报;2012年04期
8 黄志增;任艳芳;张会军;;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11期
9 尹光志;李小双;郭文兵;;大倾角煤层工作面采场围岩矿压分布规律光弹性模量拟模型试验及现场实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10 章黎明;;王家山煤矿大倾角厚煤层综放采场矿压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文编号:2542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4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