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深部大断面软岩巷道破坏变形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05 03:32
【摘要】:为了研究软岩巷道不同围岩特征破坏变形控制方法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鹤煤三矿-800m水平轨道上山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巷道在原支护形式下的破坏特征,提出新的支护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影响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因素主要有围岩性质、围岩地应力、采动影响以及施工设计等。与原支护方式相比,通过采用新的锚网喷+锚索+注浆+两帮和底角锚索联合支护方式,砂岩与砂质泥岩混合段和砂质泥岩段围岩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分别降低了86.4%和90.1%,78.5%和89.9%,从而定量地说明新支护措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图文】:

巷道布置


800m水平南翼回风上山和-800m水平南翼运输上山之间,与它们分别相距26m,在巷道400m位置与-800m水平南翼总回风巷相连,在巷道的浅部有联络巷分别与回风上山和运输上山相连通,轨道上山所在位置及其附近巷道布置情况见图1所示。图1轨道上山附近巷道布置1.2巷道原支护形式及变形破坏特征轨道上山在掘进过程中,共经历了砂岩和砂质泥岩2种岩性,围岩岩性分布大致为:开口处至100m位置为砂岩;100~400m位置为砂岩和砂质泥岩;400m至掘进头(约600m)位置为泥岩,设计总长度为1152.9m。巷道设计净断面宽×高为4000mm×3600mm,掘进断面宽×高为4200mm×3700mm,巷道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半圆拱净半径为2000mm,直墙高1600mm。巷道在各岩性段的支护形式均采用锚网喷+锚索支护。通过对轨道上山不同岩性段的监测,得出巷道内砂岩段破坏变形相对较小,顶底板及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110mm和150mm;砂岩与砂质泥岩混合段巷道变形破坏较严重,顶底板及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1010mm和340mm;砂质泥岩段巷道变形破坏最为严重,,顶底板及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达到1760mm和740mm。2轨道上山破坏影响因素分析及新支护形式2.1轨道上山破坏影响因素分析深部软岩巷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围岩性质、围岩地应力、采动影响、施工设计等。鹤煤三矿-800m水平南翼轨道上山属于深部工程岩体,围岩处于高应力状态。围岩范围内的砂质泥岩强度较低,围岩的变形破坏十分严重。通过对轨道上山在原支护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得出该轨道上山出现两帮移近量大、底鼓严重、顶板不同程度的下沉、变形时间长等非线性大变形现象,其主要原因有:(1)巷道埋深大,围岩地应力大巷道埋深处于750~1000m之间,容重取25kN/m3?

位移图,支护形式,水平方向,方向


计算参数如表2所示。3.2模拟结果分析表2鹤煤三矿-800m水平轨道上山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岩性名称容重/(Kg·m-3)体积模量/GPa变形模量/GPa抗拉强度/MPa黏结力/MPa内摩擦角/(°)砂质泥岩24002.12.01.061.525细粒砂岩26404.73.52.803.438石灰岩27205.43.84.505.250新掘巷道砂岩和砂质泥岩混合段在新的锚网索+锚喷+注浆+底角锚索联合支护形式下围岩的垂直方向位移与水平方向位移如图3所示。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巷道围岩最大底鼓量、两帮移近量和顶板下沉量分别为54,47,31mm,与图2原支护相比,分别降低了90.4%,85.2%,88.5%。图2原支护形式下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位移图3新支护形式下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位移49杨军伟等:深部大断面软岩巷道破坏变形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2017年第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新元;;软岩巷道施工维修中支护方式的选择[J];西北煤炭;2006年04期

2 凌同华;彭欣;李夕兵;;软岩巷道变形的混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3 包兴胜;;软岩巷道流变稳定性研究[J];采矿技术;2007年02期

4 单世东;;浅谈软岩巷道的破坏及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年04期

5 周学斌;冯国海;;软岩巷道合理监测监控技术研究[J];煤矿开采;2009年06期

6 贾东秀;张志伟;刘生健;;煤矿软岩巷道变形模拟与监测[J];山东煤炭科技;2013年03期

7 夏宇君;张海亮;高建平;;上海庙矿区软岩巷道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年09期

8 陈进,袁文伯;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J];建井技术;1986年04期

9 谷德钟;软岩巷道离壁(石旋)支护[J];矿山压力;1986年01期

10 王宝如;软岩巷道破坏原因及处理方法[J];煤矿开采;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满潮;王俊臣;;软岩巷道关键部位二次耦合支护技术[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2 高尔新;陈二霞;李鲁;;软岩巷道不同形式钢桁架支护结构受力性能分析[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尹润生;刘宝振;;软岩巷道合理支护参数理论分析与研究[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4 刘竹华;沙秀英;杜永兼;陈诗才;吴玉庚;陈月娥;;汾西柳湾煤矿软岩巷道稳定性的模拟试验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5 陈月娥;杨桂枝;;汾西柳湾煤矿软岩巷道稳定性的光弹模拟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6 薛忠臻;张海荧;;龙口矿区软岩巷道运动状态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李华祥;邹喜正;丁伯中;;软岩巷道全长树脂锚固问题分析[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韩兴;丁海强;毛永刚;韩志明;;软岩巷道破坏原因分析支护对策[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翼威;;程村矿井软岩巷道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徐华生;段贤明;;软岩巷道的支护对策[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范振峰;岱庄矿夹心支护撑起软岩巷道[N];中国煤炭报;2010年

2 黄长国;封闭暴露面:有效支护膨胀性软岩巷道[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永岩;软岩巷道变形与压力分析控制及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3 荆升国;高应力破碎软岩巷道棚—索协同支护围岩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 杜丙申;千米深井软岩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其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王波;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分析与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刘海源;蒲河矿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机理及协调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7 王其胜;深部软岩巷道矿压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李青海;查干淖尔一号井软岩巷道失稳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孟德军;杨庄矿软岩巷道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坚;高应力区泥质软岩巷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武剑;木孔煤矿软弱围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家文;大断面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顿;软岩巷道底臌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梁东伟;富水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其支护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鹿;深层软岩巷道嵌合互补支护与数值模拟[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仲永;深部高应力工程软岩巷道连续“双壳”围岩控制机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8 王新;软岩巷道高预紧力大变形锚杆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龙武文;开采扰动下软岩巷道超前支护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10 王刚;灵泉矿软岩巷道安全支护技术研究与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55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55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