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波波速CT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图文】:
法。考虑到基于射线理论的CT成像算法计算量孝速度快,成像的效果好等因素,因此基于射线理论的方法应用较广。CT成像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思想要追溯到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J.Radon的“论如何根据某些流形上的积分来确定函数”。Radon提出的Radon变换或者经典Radon变换,是各类CT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11]。地震勘探中所涉及的地震波旅行时或“走时”,在数学理论上,就是平面上的一个函数(慢度)沿地震射线的线积分,这就是Radon变换的基本思想。理论上,CT成像即为Radon变换的反演结果。定义:如图1所示,设f(x,y)为平面上给定的函数,lt,θ为图中的直线,其方程为:x=tcosθ+ssinθy=tsinθ-scosθ{(1)称函数f(x,y)沿直线lt,θ的线积分为其Radon变换,记为:[Rf(t,θ)]=∫Lf(tcosθ+ssinθ,tsinθ-scosθ)ds(2)上述反演公式不太适合于实际的数值计算,实际反演计算情况下均采用离散图像重建技术。图1Radon变换原理图实际工作时,将反演区域划分为i个不重叠的小网格,并假设每个网格内物性是均匀的。假设地震波射线Lj及某一小网格的相交部分长度为aji,用于离散图像重建的线性方程组可表示为:Rjf=∑Ii=1ajifi,j=1,2,…,J(3)式中J为射线总数。在地震CT成像技术的整个流程中,地震波的走时τj对应于投影数据Rjf,像元内慢度的平均值就对应于图像向量f,即上式可写成以下矩阵方程:Af=τ(4)1.2图像重建算法联合代数重建法(SART)是ART的一种改进方法,其通过改进ART的误差修正计算,能有效改善代数重建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收敛速度慢等缺陷,因而得已不断的完善和发展。SART的迭代公式如下:x(k+1)j=x(k)
(a)第12炮记录(b)第14炮记录图2回风巷透射槽波数据(a)第26炮记录(b)第34炮记录图3运输巷透射槽波数据3应用实例首先按照工作面大小建立一个X方向为605m,Y方向为200m的模型,网格大小为2.5m。即X方向有242个点,,Y方向有80个点,每个点代表一个2.5m×2.5m煤层的平均波速。利用自行研发的槽波处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等处理,求出槽波从每一个炮点激发后,传播到每一个检波点的时间,即每条射线的传播时间。然后将所有射线的传播时间代入到槽波处理系统的ART算法模块中,进行迭代求解,最终得到此模型上每个网格点的波速数据。最后,将网格数据绘制成图,如图4所示。图4工作面槽波波速CT成像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工作面中主要有2个低速异常区,其中一个在切眼处,波速约1100m/s,其西边缘与运输巷距离约63m,东边缘距离回风巷约70m。与已揭露的陷落柱位置相比,整体向运输巷一侧偏移了约50m。另一个低速异常区中心位置距回风巷约54m,距切眼约180m,波速约1130m/s。在单炮记录中可观察到该低速区域的存在,如图5所示。工作面内其他区域槽波波速较为稳定,波速基本在1180m/s左右。图5槽波波速变化记录成像结果解释推断:槽波低速区位置表示向斜区域,由于煤层凹陷弯曲,造成槽波路线变长,时间变长,计算时采用的二维模型使得槽波速度变低。槽波低速区虽然并不代表陷落柱,但陷落柱若是发育,发育位置应该在向斜区域,也就是在槽波低速区·51·第44卷第1期2017年2月矿业安全与环保MININGSAFETY&ENVIRONMENTALPROTECTIONVol.44No.1Feb.20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守恩,姜克富;地震槽波法的方法试验[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年02期
2 张守恩,姜克富;地震槽波方法试验与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2期
3 郭恩惠;巷道槽波透射法适用环境和影响因素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2期
4 李天元;涟邵矿区的槽波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4期
5 王文德,赵炯,王谊,李天元;槽波反射法探测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01期
6 王文德;煤层的槽波赋存状况及其分类[J];煤炭学报;1997年04期
7 徐果明,倪四道,王汉标;瑞利型槽波的本征方程及其应用[J];煤炭学报;1998年02期
8 林红涛;槽波地震在东北地区的应用[J];东北煤炭技术;1998年03期
9 皮娇龙;滕吉文;杨辉;刘国栋;李建新;李松营;;地震槽波动力学特征物理-数学模拟及应用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2期
10 刘玉忠;采区槽波探测的适应性分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皮娇龙;滕吉文;刘国栋;魏建新;狄帮让;;地震槽波动力学特征的物理-数学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姬广忠;程建远;胡继武;江浩;王季;吴海;保例;张庆庆;;槽波探测技术新仪器软件研发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倪四道;徐果明;;槽波及其在反演煤层平均厚度中的应用[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皮娇龙;滕吉文;杨辉;刘国栋;李建新;李松营;;地震槽波动力学特征物理-数学模拟及应用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5 王文德;杨元海;;槽波地震探测技术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王顺;聂秀英;;利用槽波地震探测技术对煤矿复杂地质构造的预测[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天放;程久龙;潘冬明;李德春;;煤槽的Q值[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沈忠祥;楼晓明;;单V形槽波导及双V形槽波导的分析[A];1989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C];1989年
9 王季;陆文凯;程建远;胡继武;姬广忠;;基于透射槽波CT成像的煤矿工作面内陷落柱探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许福永;赵克玉;梅中磊;王滢;;一种新型毫米波椭圆槽波导[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嘉新 王向阳;槽波地震探测技术效果好[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傅皓淳;煤田槽波地震勘探中层析成像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昌放;透射槽波探测工作面煤厚的实验与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刘耀;槽波导模式求解及偏振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4 师旭;煤矿井下巷道槽波超前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袁迎春;圆形槽波导振荡器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姚靖;圆形槽波导振荡器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3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6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