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矿井深部软岩破碎巷道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图文】:
工作面分层开采,上分层开采完毕,21180和21200工作面为综放开采,回采完毕;东南侧相邻依次为21区煤轨道21区胶带下山、21区东辅助运料斜巷,21161工作面下分层未回采,设计停采线距离21区西辅助运料斜巷138m。西翼辅助运料斜巷服务期间受四邻工作面回采多次动压影响,整修频繁,变形严重区域整个断面基本闭合。西翼辅助运料斜巷位置见图1。图1西翼辅助运料斜巷布置1.2破坏特征分析原支护方案下西翼辅助运料斜巷矿压显现强烈,具有以下明显破坏特征:(1)变形速度快,巷道无稳定期西翼辅助运料斜巷重修周期一般为1.5~2a。原支护下巷道重修初期泥岩风化、碎胀明显,两帮移近和底鼓发展快,锚网主动支护系统失效,破碎围岩重力及高应力共同作用下,顶底板迅速移近,整个断面同时收缩,巷道变形监测结果显示,巷道服务期间围岩一直处于变形破坏状态。(2)整体变形量大井下巷道变形破坏如图2所示,局部地段巷道断面仅能人爬穿行,巷道原宽6.5m,高4.2m,修复前部分巷道剩余宽度为1.5m,高度为1m,断面收缩达80%以上,变形严重地段巷道几乎闭合。(3)围岩内部破坏严重、范围广,,顶板比两帮破坏深度大局部地段顶板围岩内部结构状况如图3所示,其中顶板破碎带及离层已发展至围岩深6.0m处,两帮破坏深度一般不超过4m,顶板围岩破坏范围远超两帮。巷道周围严重破碎带集中在0~4.0m,该范围内围岩基本全部破坏。图2巷道断面严重收缩图3顶板泥岩内部破坏状况2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影响冲击地压矿井深部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原岩应力高、多次采动影响、围岩承载力低、微震事件的频繁动载、围岩锚固性能差。原岩应力高、多次采动是影响巷道失稳的根本性因素,围岩承载力差是基础因素;锚固性能差造成支护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是影响支
奁捣保嗵湫窝现厍鈌蛘鉫龆厦婊猗颈蘸稀N饕砀?助运料斜巷位置见图1。图1西翼辅助运料斜巷布置1.2破坏特征分析原支护方案下西翼辅助运料斜巷矿压显现强烈,具有以下明显破坏特征:(1)变形速度快,巷道无稳定期西翼辅助运料斜巷重修周期一般为1.5~2a。原支护下巷道重修初期泥岩风化、碎胀明显,两帮移近和底鼓发展快,锚网主动支护系统失效,破碎围岩重力及高应力共同作用下,顶底板迅速移近,整个断面同时收缩,巷道变形监测结果显示,巷道服务期间围岩一直处于变形破坏状态。(2)整体变形量大井下巷道变形破坏如图2所示,局部地段巷道断面仅能人爬穿行,巷道原宽6.5m,高4.2m,修复前部分巷道剩余宽度为1.5m,高度为1m,断面收缩达80%以上,变形严重地段巷道几乎闭合。(3)围岩内部破坏严重、范围广,顶板比两帮破坏深度大局部地段顶板围岩内部结构状况如图3所示,其中顶板破碎带及离层已发展至围岩深6.0m处,两帮破坏深度一般不超过4m,顶板围岩破坏范围远超两帮。巷道周围严重破碎带集中在0~4.0m,该范围内围岩基本全部破坏。图2巷道断面严重收缩图3顶板泥岩内部破坏状况2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影响冲击地压矿井深部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原岩应力高、多次采动影响、围岩承载力低、微震事件的频繁动载、围岩锚固性能差。原岩应力高、多次采动是影响巷道失稳的根本性因素,围岩承载力差是基础因素;锚固性能差造成支护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是影响支护效果的关键因素。2.1原岩应力高,多次动压影响21采区西翼辅助运料斜巷最大埋深700m,最大水平应力25.25MPa,属于高应力常图1显示,巷道两侧基本全部为采空区,服务过程中依次受到4个回采工作面不同开采期的回采动压影响,多次强烈采动形成的应力高度集中,造成巷道矿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胜;浅谈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J];煤炭技术;2000年02期
2 潘一山;冲击地压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J];岩土工程界;2000年01期
3 朱清安,史蒙;冲击地压的混沌特性及动力模型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王蓓,吴继忠,Bernard DRZEZLA;采矿地质因素评定冲击地压危险[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1年01期
5 王晓涛,张成训;新汶矿区防治冲击地压初探[J];中国煤炭;2001年04期
6 王庆阳,张德利,李国宏;冲击地压的发生与防治[J];煤矿安全;2002年07期
7 董礼,张中,闫庆峰;西安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何全洪;砾岩运动与冲击地压的关系探讨[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年04期
9 李希勇,张修峰;典型深部重大冲击地压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2期
10 齐庆新,毛德兵,王永秀;冲击地压的非线性非连续特征[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庆明;;浅析某矿冲击地压[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2 李兴亚;;忻州窑矿冲击地压发生原因与特点分析[A];矿山坚硬岩体控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3 车用太;鱼金子;王琦;王尤培;黄积刚;马志峰;;山东某煤矿的冲击地压及其灾害与防治[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4 徐曾和;章梦涛;;冲击地压失稳理论及其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0年
5 王来贵;潘一山;梁冰;章梦涛;;冲击地压的分叉分析[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6 齐庆新;刘天泉;;冲击地压的煤岩层结构破坏与摩擦滑动机理初探[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7 章梦涛;;我国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8 齐庆新;康立军;毛德兵;王永秀;;我国冲击地压现状与研究进展[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9 闫宪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应用与实践[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余进荣;李保延;王冬泉;;关于防治冲击地压工作的几点认识[A];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杨晓东;河南拟建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N];中国煤炭报;2010年
2 文诚 记者 张益龙;龙煤集团全力防治矿井“冲击地压”新患[N];黑龙江日报;2010年
3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鹏 魏明尧;冲击地压——煤矿的冷血杀手[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晓东;与冲击地压的正面较量[N];中国煤炭报;2011年
5 记者 彭晓和;防治冲击地压灾害效果显著[N];抚顺日报;2007年
6 宁建民;华丰煤矿综合防治冲击地压矿井获新生[N];经理日报;2008年
7 宁建民;华丰矿冲击地压预报防治达国际先进水平[N];经理日报;2008年
8 叶青;常村矿多举措加强冲击地压防治[N];经理日报;2009年
9 高飞;双鸭山分公司成功防治“冲击地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记者牛成;龙煤集团要求各分公司力防“冲击地压”新患[N];中国煤炭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永敢;大同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机理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潘一山;冲击地压发生和破坏过程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3 兰天伟;大台井冲击地压动力条件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4 潘俊锋;冲击地压的冲击启动机理及其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5 陈继刚;宽煤柱巷道底板冲击致灾理论及预防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刘宏军;双侧采空孤岛煤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7 汤建泉;坚硬顶板条件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控制对策[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8 郝育喜;乌东近直立煤层组冲击地压及恒阻大变形防冲支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9 李彦伟;“两硬”条件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10 李宝富;巨厚砾岩层下回采巷道底板冲击地压诱发机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青;阜矿集团五龙煤矿冲击地压事故分析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2 任勇杰;新汶矿区深部冲击地压防治与管理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公衍梅;基于损伤的冲击地压理论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4 郭晓朋;不同类型采场冲击地压危险预测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杨胜利;老虎台煤矿冲击地压多指标信息融合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李帅;姚家山千米深井冲击地压灾害预测和防治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松;彬长矿区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8 杩牧笛;浅部厚煤层W型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规律[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9 史庆稳;煤矿巷道底板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控制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10 蒋军军;煤岩失稳破坏声发射—微震特征及在冲击地压预测中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本文编号:2577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77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