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的断裂信息提取
【图文】:
裂表现具有一致性,断裂两侧坡度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不活动的断裂,坡度图中没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因此,应用高程数据演算地形的坡度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断裂解译手段。在GIS软件平台中利用DEM数据生成坡度分析图(图3(b)),其中蓝色调表示坡度较小区域,红色调代表坡度较大的区域。通过对坡度突变带及坡度较大地区的分析研究,并结合遥感图像提取断裂。在图中明显的坡度分界处,一侧主体为红色,另一侧主要为蓝色,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区域,结合遥感图像,可以直接作为断裂的解译标志。图3断裂解译标志3)山体阴影分析及解译标志。北半球地区太阳角多为由南向北,因此在影像上东西向的地质体(如断裂、褶皱形态等)能较为优势地表征出来,而南北向的地质特征则相对无法准确地定位获取,从而影响到对区域地质特征的解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山体阴影分析技术[7,10],以ASTER-GDEM为数据源(分辨率30m),自动计算生成山体阴影图。为了突出不同方向的负地形,太阳方位角从0°开始,每—95—
度形成自己独特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断裂是构造应力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必将影响到其周围一定长度、宽度、深度的区域,在空间上都会以带的形式出现[11-12]。断裂最显著、最直观的影像标志是具有线条特征和“灰度边缘”特征。因此对遥感影像断裂构造特征的识别、解译和提取的关键是将影像上的线状信息增强,使目标信息与影像背景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3.1基于DEM坡度分析的断裂提取在ArcGIS中将ASTERGDEMV2数据演算得到坡度数据,,进而对研究区进行坡度分析(图4),坡度值为0°~83.7°。图4中,在高程变化率差异较大的区域,断裂呈线状边界表现出来,反映了由于断裂构造及造山作用地形强烈起伏,而地表坡度变化强烈的地区往往是断裂发育的区域。通过对坡度突变带及坡度较大地区的分析研究,并结合遥感图像,提取出断裂40余条。断裂展布方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呈弧状延伸较远,密集发育;在昌都以东的加来卡—妥坝一带,局部地区发育北东—南西向断裂,零星分布,沿走向延伸不远。3.2基于DEM山体阴影的断裂提取研究区多位于山区,在断裂发育处往往存在许多线性负地形,如呈线状排列的深切沟谷、垄岗地形等,直接观察难以分辨。采用DEM数据提取不同方向的山体阴影图,其中阴影和光线是介于0和254之间的整数相关的灰度梯度,会产生一定的明暗效应,可显著增加山体的立体感,突出不同方向上亮度差,进而识别不同走向的线性构造,有助于相应断裂的解译[13]。如图5所示,当太阳方位角为180°(约垂直于断裂的展布方向)时,不同方向的负地形被尖锐地突显出来,为断裂提取提供参考,其他角度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波,黄健熙,吴炳方;基于数据应用及系统构架的流域三维可视化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5年08期
2 徐立明;牛新生;;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模拟的现状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f^;郑斌;;昆山市政府广场三维可视化解决方案[J];现代测绘;2006年03期
4 陈宇;;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矿山测量;2006年02期
5 梁鹏帅;冯冬敬;;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和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07期
6 全丽娟;;城市三维可视化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7 赵会胜;;三维可视化资料解释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0年19期
8 邓彩群;马明;谢振红;付博;;基于ArcScene+SketchUp的小区三维可视化研究与实现[J];城市勘测;2011年01期
9 温海清;王家华;;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研究[J];内江科技;2012年04期
10 毛健;苏笛;;地理场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J];城市勘测;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澎;战守义;唐定勇;;基于振动仿真平台的三维可视化[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林卉;赵长胜;张连蓬;盛辉;;校园三维可视化与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贾连兴;王应泉;金海;宣国民;;三维可视化作战仿真[A];2001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钟宝荣;侯艳;;地质数据体三维可视化中有关裁剪算法的研究[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姜慧研;;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方法[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6 汤晓安;陈敏;刘桂清;赵新华;耿振伟;;大规模实测数据的快速三维可视化算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7 王哲;郑亚丽;;三维可视化信息技术在公路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2002年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8 陈能;江男;施蓓琦;;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李晓勇;许丽萍;陈晖;姜娟;;区域地层三维可视化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王晓敏;张雪君;李林枫;;三维可视化在远程诊断系统中的实现[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佳星;中意将共同开发月球三维可视化系统[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侯静 通讯员 苏文慧 罗国金;三维可视化使肿瘤治疗更精准[N];科技日报;2011年
3 胡珍玲;童亭矿生产管理三维可视化应用系统通过鉴定[N];经理日报;2007年
4 戈伟;福州将建三维可视化地质信息系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胡珍玲;童亭矿三维可视应用系统通过鉴定[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6 陈立民;镇江建成城市三维可视化快速建模与浏览系统[N];中国测绘报;2008年
7 本报通讯员 张云芳;无畏无惧勇展翅 搏击长空会有时[N];人民铁道;2012年
8 ;IMAGIS构造数字城市[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邱燕娜;打造水电设计的乐高积木[N];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
10 邵薇/译;计算机三维可视化的新型芯片[N];北京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典型岛礁海域生物资源修复效果监测和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2 侯晓帅;基于Web架构的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处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程志刚;三维可视化导航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4 黄辉;三维可视化术前规划在肝、肾癌微波消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5 罗智勇;面向地质勘查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研制与开发[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民;三维可视化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7 黎华;地形与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朱英浩;城市三维可视化GIS的研究[D];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8年
9 顾清华;复杂矿井三维可视化生产调度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谢小棉;医学序列图象ROI分割与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通;基于多源信息进行地质导向的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建立[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李文雅;基于ArcEngine的数字校园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D];长安大学;2015年
3 王乐;基于三维可视化的路面损坏计算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苗星妍;海上运动点连续溢油预测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5 陈从坤;基于偏微分方程方法的头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边茂松;溃坝洪水演进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龙天;梯形钢屋架三维可视化辅助设计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永红;三维可视化输电线路在线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方兆山;三维可视化、3D打印及3D腹腔镜在肝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黄晓明;500kV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可视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2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8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