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粒度对褐煤堆积体氧化自燃影响的实验及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5 02:44
【摘要】: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煤炭生产、储运过程的事故却屡见不鲜。其中,煤炭自燃问题就是一个严重的事故源头,尤其是以褐煤为代表的低品质煤炭。褐煤在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占比较高,具有燃点低、自燃倾向性高、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的特点,由此研究褐煤自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F-K自燃模型为理论基础,借鉴“篮子法”交叉温度实验原理,进行了多次煤炭自燃特性实验测定。实验煤样选用内蒙古白音华矿区的锡盟褐煤,根据实验需求将原煤制备为6种不同粒径。实验观测了不同粒径的煤样,在不同堆积状态下的氧化自燃情况,并应用有限体积分析法对煤堆的温度场、风流场和气体浓度场,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辅助分析。使用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软件生成相关图形,分析煤堆氧化自燃过程的内在特征因素与时间、粒径的关系。煤炭自燃特性测定过程是以3个不同尺寸的正方体网篮,对不同粒径的煤样进行反复实验,观察其在不同堆积状态下的内部升温过程。结果得出煤堆内部升温过程总是呈四个阶段:初始升温阶段、缓慢过渡阶段、温度回升阶段、温度突变(急剧升温自燃或温度逐渐回落)阶段,并且升温过程的阶段性变化与煤样粒径无关。探讨了粒径对临界着火点温度、交叉点升温速率、表观活化能的影响。对实验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开放式常态恒温实验的气体成分测定。通过分析CO、CO2、CO/CO2指标气体随煤堆升温过程的变化,更加明确了不同阶段下煤的氧化反应程度。根据实验测定结论结合数值模拟辅助分析,拓展研究了煤堆自燃过程中各内在特征因素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可以为工程实际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图文】:

煤炭储量,变化趋势


图 1.1 中国近几年内煤炭储量变化趋势Fig. 1.1 The trend of coal reserve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研究意义

系统图,篮子,实验台,系统图


于不同粒径的煤堆自燃特性测定系列实验,总结分析不同粒径煤堆的低温氧化反应过程及其特性的变化规律。实验系统如图2.1所示,系统主要包括温控炉、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处理PC机等设备。通过温控炉为实验系统提供稳定的环境温度,使用不同规格的正方体铜制网篮盛放煤样,以网篮几何中心呈轴线式布置多支热电偶,设定环境温度后启动实验,便可连续监测煤堆热反应过程的特征变化。使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各个热电偶的煤堆温度实时测定值,,实验完毕后通过 PC 机使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对数据文件进行整理分析。图 2.1 “篮子法”实验台系统图Fig. 2.1 "Mesh method" experimental table system diagram煤堆在恒温加热过程中,煤堆中心点和中心偏移点温度随时间上升的变化趋势,如图2.2 所示。HR 点定义为煤样中心温度和炉内环境温度 Te相等时的交叉点,CPT 点定义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7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军;张晓明;张河猛;佐佐木久郎;;低品质煤炭堆积状态下自燃特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年10期

2 李林;陈军朝;姜德义;范金洋;高玉龙;;煤自燃全过程高温区域及指标气体时空变化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6年02期

3 郝朝瑜;王继仁;马念杰;赵庆彪;王鑫阳;;水分润湿煤体对煤自燃影响的热平衡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10期

4 王德明;辛海会;戚绪尧;窦国兰;仲晓星;;煤自燃中的各种基元反应及相互关系:煤氧化动力学理论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5 谭波;胡瑞丽;高鹏;李凯;;煤自燃灾害气体指标的阶段特征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张春;题正义;李宗翔;;内含瓦斯抑制条件下极限平衡区顶煤自燃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7 许涛;王德明;辛海会;戚绪尧;;煤自燃过程温升特性及产生机理的实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8 李金帅;王德明;仲晓星;焦新明;雷丹;郭小云;;基于交叉点温度法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J];煤炭工程;2011年10期

9 James A.Milke;;Crossing point temperature of coal[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年02期

10 仲晓星;王德明;尹晓丹;;基于程序升温的煤自燃临界温度测试方法[J];煤炭学报;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显华;易自燃煤层残留煤柱开采防灭火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唐一博;基于模型化合物的煤表面活性基团低温氧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邓存宝;煤的自燃机理及自燃危险性指数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4 何启林;煤低温氧化性与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82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82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