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孔巷瞬变电磁动源定接收方法探测采空区试验

发布时间:2020-03-04 03:00
【摘要】:采空区严重威胁煤矿安全和矿工生命,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是一种对其有效的探测方法,但效果受巷道环境影响较大。提出一种巷道孔口旋转发射、孔内三分量接收的工作方法。通过时域有限差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孔中数据特征,提出了孔中沿发射法线方向数据的三分量合成和校正技术,采用二分搜索算法实现了孔中数据峰值点后方衰减段的全期视电阻率计算。计算了三维数值模型数据的各个孔深单独及叠合成像结果,对掘进工作面前方的采空区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结合山西煤矿井下的工程试验,对该方法超前探测采空区性质、形态和规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孔巷瞬变电磁动源定接收探测方法是井下物探与钻探的有机结合与相互补充,能够有效应用于采空区探测。
【图文】:

施工装置


置,对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孔中数据响应规律研究较为透彻,但在资料处理解释方面研究较少,程度也较浅,多为定性解释手段,资料解释精度较低。笔者将对矿井瞬变电磁扇形施工装置进行改良,提出一种孔巷动源定接收工作方法,通过研究孔内信号特征,给出一种三分量合成技术和校正技术重构数据,然后采用全期视电阻率计算法完成孔内资料的快速处理,并对多个接收位置的结果进行成像,最终实现不受巷道条件干扰的孔巷大范围精细探测,为井下准确探测采空区性质提供技术支撑。1方法原理1.1工作装置本文提出的工作装置如图1所示,在孔口巷道处布设一多匝小线框发射源,线框边长不大于2m,接收使用磁探头,可固定放置在孔内任意位置(如图中接收1),之后沿某一平面按一定角度间隔(如15°)在孔口旋转发射线框,每次旋转都用固定在孔内的探头接收三分量二次场信号,完成整个流程后可将探头移动至孔内其他位置(如图中接收2,3),重复前面的工作流程。图1施工装置示意Fig.1Schematicdiagramofconstructiondevice每在一个接收点完成一次工作流程,可得到一个3230

模型图,模型,异常体,瞬变电磁


第12期范涛等:孔巷瞬变电磁动源定接收方法探测采空区试验扇形或部分扇形探测区域,多个接收点探测区域既可单独处理解释,也可叠合为一个大探测区域进行联合解释。如果发射线框做了多个施工平面的旋转工作,还可实现三维区域的综合解释。1.2孔中数据特征为研究如图1所示的孔中瞬变电磁数据异常响应特征,并指导后续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设置一个如图2所示的正演模型,在掘进工作面孔口处布置一2m×2m的发射线圈,发射电流设为1A,工作面正前方设置一含水块状异常体,异常体中心距工作面中心60m,异常体规模为20m×20m×20m,测量点布置在钻孔孔深0,20,40,60,80m五处。巷道电阻率设为10000Ω·m,煤层电阻率设为1000Ω·m,异常体电阻率设为10Ω·m。图2模型示意Fig.2Schematicdiagramofthemodel三维正演采用基于GPU加速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实现[24-25],分别模拟带异常体和不带异常体两种情况。将5个测点两种情况下数值模拟得到的Z分量数据进行对比,可得图3。从图3(a)可明显看出,随着入孔深度的增加,感应电动势曲线由一条单调曲线逐渐变为一条单峰曲线,孔深越深,对应测点的峰值越低,峰值对应的时间越晚。从图3(b)则可看出,任意孔深数据曲线上均对60m处的低阻异常体有反映,但距离异常体越近,反映越强,这意味着采用孔内测量的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异常分辨能力。此外,从图3可看出,所有测点晚期信号基本重合,考虑到大地电磁的观测波频和瞬变电磁的采样时间具有简单的变换关系,可以认为瞬变电磁晚期信号携带的主要信息与大地电磁低频信号携带信息等效,进而可认为图3中不同孔深位置观测到的瞬变电磁信号反映的深部信息基本一致,因此推测曲线中峰值图3Z分量数据对比Fig.3ComparisonofZcomponentdat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李创社,张鹏飞,包松清,宋建平;高性能瞬变电磁仪的研制及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0年01期

2 李实,李创社,张彦鹏,张鹏飞,宋建平;工程勘探瞬变电磁仪关键技术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1期

3 谭国贞;付志红;周雒维;罗强;;瞬变电磁发射机控制系统设计[J];电测与仪表;2006年03期

4 张根良;;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J];河北煤炭;2007年04期

5 孙吉益;;瞬变电磁技术在邢台矿井下应用效果[J];河北煤炭;2008年02期

6 高级;崔若飞;刘伍;;矿井瞬变电磁数据处理解释及显示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7期

7 赵立松;;瞬变电磁技术在含水地质体探测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11年04期

8 姚小帅;申青春;杨培;郝会安;伊晓子;;瞬变电磁技术在井下水文孔选址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2012年06期

9 顾义东;;矿用瞬变电磁仪[J];工矿自动化;2013年09期

10 张建平,鲁建国,李庆武,樊贵卿;瞬变电磁响应的计算[J];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志鹏;李貅;;瞬变电磁脉冲压缩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貅;戚志鹏;刘银爱;汝亮;吴琼;马炳镇;;航空瞬变电磁合成孔径快速成像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文波;李貅;薛国强;刘银爱;;瞬变电磁相关合成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史渊;肖恒训;;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在煤矿水患探测中的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苏茂鑫;李术才;李貅;张庆松;薛翊国;邱道宏;;瞬变电磁三维成像技术在地质预报中的应用[A];全国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治理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09年

6 陈卫营;薛国强;李海;周楠楠;闫述;李梅芳;;电性源瞬变电磁近场区响应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木民;李玉宝;;井下瞬变电磁探水技术初探[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玉宝;;瞬变电磁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初步应用[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自豪;魏文博;;华北煤田瞬变电磁勘探异常特征研究[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10 张书凡;张宁;刘鸿福;;基于小波分析的瞬变电磁信号消噪[A];勘探地球物理2007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洪涛邋牛秋福;瞬变电磁技术破解矿井透水难题[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张宏新邋李志勇;白庄矿瞬变电磁勘探填补国内空白[N];经理日报;2007年

3 梁文君邋 王洪涛 牛秋福;瞬变电磁技术破解煤矿井下防探水难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总局物探院完成三个瞬变电磁勘探项目[N];中煤地质报;2010年

5 文物;保水采煤,鱼与熊掌兼得[N];中国煤炭报;2010年

6 张素琴;瞬变电磁仪助山西212队竞争市场项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魁奎;煤矿复杂采空区瞬变电磁响应及解释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焦险峰;地面—巷道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陈曙东;直升机瞬变电磁系统响应计算与地回线标定[D];吉林大学;2012年

4 戚志鹏;瞬变电磁三维合成孔径延拓成像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常江浩;煤矿富水区矿井瞬变电磁响应三维数值模拟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6 谭代明;隧道超前探水全空间瞬变电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姜志海;巷道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机理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胡雄武;巷道前方含水体的瞬变电磁响应及探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9 邓晓红;定回线源瞬变电磁三维异常特征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关珊珊;基于GPU的三维有限差分直升机瞬变电磁响应并行计算[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嗣辉;煤矿典型致灾水源瞬变电磁三分量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苏发;半航空时间域瞬变电磁接收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3 刘赛;硫铁矿层强干扰条件下采空区水害探查技术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4 王颖;磁共振与瞬变电磁横向约束联合反演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张晓宇;空—地无人机瞬变电磁数据采集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6 刘瑞军;多层采空区地面—巷道瞬变电磁探测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王钰东;煤矿多层采空区的瞬变电磁响应特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8 陈健强;采空区全空间瞬变电磁响应特征与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

9 李凯;隧道含水构造地面—地下瞬变电磁探测方法与响应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10 张振光;瞬变电磁一维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84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84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