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混合碳基熔融还原磷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2 17:50
【摘要】:磷元素不论是对于人体还是植物都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元素,在很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磷矿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矿产资源,最常见且分布最广的磷矿是磷灰石,磷矿从矿石中提取后转化成肥料原材料和工业化学原料。在我国磷矿资源主要呈现出总体储量大并且分布集中,但是磷矿品位较低的特点,主要以中低品位胶磷矿为主,杂质多,不易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主要磷化工工艺——湿法磷酸和热法磷酸工艺以及尚未很好工业化的窑法磷酸工艺进行了介绍对比,分析了三种工艺之间的优缺点:湿法磷酸虽然工艺简单但是后续除杂工段繁琐,且除镁除氟仍是较难解决的问题,生产磷酸的浓度较低;窑法磷酸和热法磷酸的生产原理相似,都是通过碳质还原剂与硅质以及磷矿发生还原反应,通过对主要的两种窑法磷酸工艺对比,不论是KPA(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窑法磷酸)工艺还是CDK(长沙矿冶研究院窑法磷酸)工艺在造球工艺上都有明显的优缺点,不能保证长期高效率的连续生产,至今没能很好的工业化。针对我国磷矿的分布特点,热法磷酸工艺应该是符合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主流趋势,该工艺产出的磷酸纯度高质量好,为了解决阻碍热法磷酸工艺普遍工业化的能耗高的难题,一方面将速度发展的熔融还原法由炼钢工艺引入磷矿的还原过程中可以明显提高传质传热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燃烧塔内余热回收、添加剂助熔等方面进一步降低能耗,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整个工艺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在理论分析方面,论文从热力学角度对碳质还原剂还原磷矿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热力学计算发现,当反应物料为多硅配料预熔渣熔融还原时,理论反应起始温度为1211℃;当反应物料为多钙配料预熔渣熔融还原时,理论反应起始温度为1452℃,明显高于多硅配料的情况。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预熔渣为多硅配料时能够明显降低反应起始温度,降低能耗。在此基础上,本文先从单因素变量出发考察所选磷矿熔融还原过程的最佳反应条件,然后利用三种主要碳源:活性炭、石墨粉以及焦炭进行混合作为混合碳源还原磷矿,探索性分析混合碳源对中低品位磷矿还原的效果。在对三种碳源的物性做了相关测试分析之后,实验分别对几种碳源单独还原磷矿的效果做了对比,作为后续实验的参照基准;而后以三种碳源两两混合探索混合碳源的还原效果,并将还原结果与单独碳源还原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优劣;最后将三种碳源混合起来还原磷矿,将还原结果与单独碳源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优劣。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将碳源混合起来还原磷矿,碳源之间不论是两两混合还是三种混合都整体体现出一种协调效应,还原效果明显提高,还原率最高达到98.7%。为了对产生这一协同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还原效果改善明显的两两混合的碳源比例中选取几种比例做了相应的XRD图谱分析,认为是混合碳源中的二氧化硅结晶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助熔剂的作用;同理,对三种碳源混合的情况,也做了类似的分析测试。另外,对于整个探索试验中出现的极个别还原率下降的混合配比,通过XRD图谱分析发现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反常的现象,紧接着利用SEM图谱分析证明反常的混合配比的微观形貌具有明显特征改变,不利于还原反应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少波;孙克强;郝学彬;杨森龙;王东彦;;氢碳熔融还原动力学试验研究[J];中国冶金;2013年01期

2 汤永宁;熔融还原国际学术讨论会概况[J];江西冶金;1986年06期

3 王维兴;第四次熔融还原会议在北京召开[J];炼铁;1986年04期

4 孙宝坤;熔融还原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J];炼铁;1986年05期

5 ;第四次熔融还原会议[J];钢铁;1986年09期

6 ;沈阳熔融还原国际会议[J];钢铁;1986年12期

7 叔平;;冶金部第四次熔融还原会议召开[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8 谢良贤;熔融还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烧结球团;1989年04期

9 F.Oeters;张荣生;;熔融还原的理论分析[J];钢铁;1989年07期

10 肖泽强;肖艳萍;;碳饱和铁浴内渣中氧化铬熔融还原的动力学研究[J];化工冶金;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晓明;骆琳;杨森龙;郑少波;;氢-碳熔融还原实验室试验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8年非高炉炼铁年会文集[C];2008年

2 刘日新;许志宏;;熔融还原系统的概念设计和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王臣;马丽;王楠;邹宗树;;熔融还原工艺中煤气富氢改质初步研究[A];2006年中国非高炉炼铁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庆杰;魏国;许力贤;田青;;熔融还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5 郑少波;;氢冶金的一些基础研究及新工艺探索[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6 张志冰;吴道洪;阮立明;;熔融还原技术在镍渣综合利用中的应用[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雪峰;张竹明;唐启荣;沈峰满;;昆钢应用HIsmelt工艺的可行性[A];2006年中国非高炉炼铁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尼尔·古德曼;亚德里安·姆尔;梅根·约翰逊;;奎那那HIsmelt工厂调试生产[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1卷)[C];2005年

9 孙健;马泽军;李国玮;刘文运;周继良;张殿伟;;铁浴熔融反应炉数值模拟研究[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09年

10 潘成;白晨光;吕学伟;胡途;毛磊;;印尼红土镍矿熔融还原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崔璧君 通讯员 张小兵;熔融还原铁项目落户中旗[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2 李华;熔融还原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③[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3 罗星源 薛文东;熔融还原及其耐火材料[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4 记者 王志远;德令哈市30万吨熔融还原铁项目开工[N];青海日报;2009年

5 张建良(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全面考虑 积极研发 综合利用[N];中国冶金报;2005年

6 李振洪;高炉炼铁与熔融还原[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7 林起煌;大田汇鑫—— 招工与项目建设一起推进[N];三明日报;2011年

8 刘文权;熔融还原和高炉炼铁,竞争力孰强孰弱?[N];中国冶金报;2010年

9 罗星源 薛文东;熔融还原及其耐火材料[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10 赵华盛 王臣 李肇毅 周渝生;流态化技术在世界熔融还原工艺中的应用[N];中国冶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祁峰;高硅白云石熔融还原炼镁新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张波;铁浴碳—氢复吹终还原反应器动力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3 范国锋;基于热分析及其时间序列分析的高磷铁矿还原过程动力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翼龙;氧气顶吹熔融还原技术冶炼钛铁矿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慧斌;利用富氧顶吹熔融还原技术冶炼高磷铁矿和钛铁矿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邓文龙;熔融还原富氧冶炼高磷铁矿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魏可;高磷铁矿熔融还原过程中组元活度对磷行为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5 高强;白云鄂博含铌铁精矿富氢熔融还原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虎;惠民铁矿混合预熔脱磷剂熔融还原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沈晓荣;氧气顶吹熔融还原含钛铁矿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承志;厚渣层铁浴熔融还原的物理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范国锋;高磷铁矿直接熔融还原动力学复杂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文滔;煤基熔融还原炼铁过程中煤气化动力学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86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86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