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转移力测度及其适应性管理
发布时间:2020-04-24 09:29
【摘要】:资源利用与环境约束、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是关闭矿山可持续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闭矿行为会对社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产生剧烈冲击,矿区社会生态恢复力因此备受关注,是关闭矿山能否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对此,本文根据恢复力理论,将矿山的关闭视为系统的扰动,将矿区转型发展视为系统状态转移的过程,重点探讨系统恢复力的转移力属性,试图揭示关闭矿山转型发展过程中转移力的演变规律,为矿区可持续发展和转移力管理提供依据。首先通过系统描述、系统特征分析等界定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概念、内涵与尺度,剖析闭矿后系统受到的冲击/扰动及其后效应,梳理扰动类型与特征;然后根据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反馈,描述遭受冲击后系统要素与要素间关系的变化情况,构建转移力替代指标体系,构建转移力三维评价模型,通过三维评价模型来刻画转移力演变规律,并提出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转移力管理策略,最后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且有如下特征:矿山转型是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的转移与重组,对应于适应性循环的释放阶段(Release,Ω)与更新阶段(Reorganization,α);系统转移力是社会生态系统从释放状态转移到更新状态的路径长度与空间轨迹;社会生态系统网络节点数与关系数的增加,网络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闭矿将导致社会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下降,但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功能会提升。(2)矿山关闭后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发展阶段、崩溃阶段、重组阶段等3个阶段,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4种状态,转移路径可分为转向更高级城市系统或回归农业系统2条。矿山关闭后系统主要面临土地压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村庄没落、工人失业、产业转型和政策规划等形式的扰动,可分为流量波动、因素多变、网络动态和连通性多变等4种扰动类型,它们具有连续性、动态性、局部分散性和人为扰动突出等特征。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区位、生态修复等是推动关闭矿山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3)提出“描述系统——理清扰动——转移力评价——转移力管理”的研究框架。基于外生因素与内生因素,从系统组织结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经济基础、社会福利等方面构建转移力测度的替代指标体系。改进三维价值模型,增加替代指标权重与耦合系统协调系数,以此构建系统转移力定量评价模型。最后提出转移力管理的“提出管理目标——剖析不确定问题——提出管理策略——提出管理措施”等关闭矿山转移力管理模式。(4)对徐州市关闭矿山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反映矿山关闭后系统转移力大小、系统在“吸引域”盆地中的位置及系统转移的过程;由于闭矿年限、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的差异,闭矿对系统的冲击存在差异,转移力等级和运动轨迹也存在差异;矿山关闭后转移力的管理需要关注内部组织机构变革、促进生态治理、搭建科学思维与管理策略间桥梁、促进公众咨询和参与、改变公众看法、政府政策支持、区域协作等7个方面。
【图文】:
图 1-2 适应性循环[44]Figure 1-2 Adaptive cycle[44]阶段,,系统进入快速生长期,系统多种多样的要素功能得到开更加紧密,推动系统向前发展,但系统总体的连通性和潜力较历较长时间的发展,系统中已有发展成为主导力量的要素,引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71.1;F426.1
本文编号:2638809
【图文】:
图 1-2 适应性循环[44]Figure 1-2 Adaptive cycle[44]阶段,,系统进入快速生长期,系统多种多样的要素功能得到开更加紧密,推动系统向前发展,但系统总体的连通性和潜力较历较长时间的发展,系统中已有发展成为主导力量的要素,引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171.1;F4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顿耀龙;;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综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2 王群;陆林;杨兴柱;;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5年05期
3 郭永锐;张捷;张玉玲;;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5年05期
4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5 李湘梅;肖人彬;王慧丽;刘志玲;;社会-生态系统弹性概念分析及评价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6 王广成;李鹏飞;;煤炭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及其耦合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年02期
7 余中元;李波;张新时;;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J];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8 王富强;张功瑾;韩宇平;;河南省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12期
9 徐广才;康慕谊;史亚军;;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10期
10 李倩;张文忠;王岱;;地理学视角下的独立工矿区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直;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8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3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