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注液入渗与溶质运移规律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27 18:35
【摘要】: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取是一个包含土体水分运动、离子交换反应及溶质运移的复杂过程。浸矿剂溶液通过注液孔网注入矿体,在矿体中入渗形成不同饱和度的分区,而饱和度是影响土体水分运动与分布状态、离子交换与溶质运移规律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原地浸矿稀土资源浸取率。由此可见,研究原地浸矿土体水分运动特性及溶质运移规律,对改进原地浸矿工艺、提高资源浸取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单孔-孔网注液入渗规律及不同饱和度下离子交换与溶质运移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初步建立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中注液入渗、离子交换反应与溶质运移的理论体系,成功解释了 程实践中孔网间距经验值的合理性,提出了孔网参数设计与优化的方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原地浸矿单孔注液入渗规律开展5组单孔注液入渗现场试验,建立相应的单孔注液入渗数值模型,分析孔径、水深、地下水位及土体渗透性等因素对单孔注液入渗规律的影响。利用Philip入渗模型,建立单孔定水头入渗强度与累计入渗量计算公式,给出了吸渗率和稳渗率的拟合结果。利用达西定律推导单孔注液稳渗流量Qs与稳渗率的简化理论公式。假设孔底饱和度沿径向呈负指数分布,基于孔周侧渗流量与注液影响范围内孔底下渗流量相等,建立注液影响范围的计算模型。(2)原地浸矿孔网注液入渗规律将单孔注液视为孔网注液时孔网间距为无穷大的特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孔网间距对Philip入渗模型适用性及孔网注液单孔稳渗流量Qm的影响,提出Qm的经验拟合公式:Qm=Qs(1—α·e-L),并给出系数α的理论解及拟合结果。将孔周土体分成三个区域:毛细区、饱和度变化区和均匀下渗区,给出饱和度变化区最低饱和度和均匀下渗区平均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分析孔径与孔网间距组合及地下水位对孔网注液入渗规律的影响。(3)近饱和条件下稀土浸取与溶质运移规律开展室内一维定水头柱浸试验及杯浸平衡试验,得到稀土离子、铵根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穿透曲线,确定原地浸矿离子交换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非反应性溶质和反应性溶质的对流-弥散方程,研究稀土品位与浸矿剂浓度对饱和柱浸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4)高饱和条件下稀土浸取与溶质运移规律开展室内一维高饱和柱浸试验,得到稀土离子、铵根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穿透曲线,分析稀土离子峰值浓度、浸矿周期与浸取率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拟合了浸取率与饱和度的经验公式。将不可动区分为结合区和死端孔隙区,建立原地浸矿非饱和柱浸改进的TRM模型(简称ATRM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非饱和柱浸的ATRM方程,研究稀土品位、质量交换系数与结合区体积占比对非饱和柱浸溶质运移的影响规律。(5)原地浸矿孔网参数设计及应用开展矿山生产现场试验,监测注液量、收液量、地下水位及裂缝的变化情况,分析矿块流场变化、裂缝发展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饱和度分区的矿块稀土资源浸取率的估算方法,利用试验矿块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提出全覆式矿山与裸脚式矿山孔网参数设计与优化方法,针对试验矿块给出工程优化建议,优化后矿块浸取率由78.8%提高到84.4%,边坡安全系数由1.08提高到 1.21。
【图文】:

含水率,过渡区,传导区,入渗条件


积水入渗时含水率沿深度的变化

离子型稀土矿,赣南,略图,文献


图 2-1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床分布略图(据文献[129]修改)2.2 离子型稀土矿床地质特征2.2.1 成矿母岩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是火山-次火山岩(如寻乌河岭等稀土矿床)、混合岩(如定南长尾坑等稀土矿床)等。2.2.2 含矿风化壳特征离子型稀土矿体赋存于花岗岩等成矿母岩的风化壳中,风化壳物质组成和结构分带明显,由浅入深可划分为腐殖层(A1层)、残坡积层(A2层)、全风化层(B 层)和半风化层(C 层)(图 2-2)。以含矿花岗岩风化壳为例,各层特征分述如下[130]: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8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谷华;冯宗玉;董金诗;孟祥龙;肖燕飞;刘向生;;Mineral properties and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weathered crust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7年09期

2 何正艳;张臻悦;池汝安;徐志高;余军霞;吴明;白如钰;;Leaching hydrodynamics of weathered elution-deposited rare earth ore with ammonium salts solution[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7年08期

3 赵彬;佘宗华;康虔;王新民;;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开采技术适用性评价与分类[J];矿冶工程;2017年03期

4 马娟娟;郑利剑;孙西欢;郭向红;李永业;;蓄水坑灌法研究进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5 郭小斌;杨勇;李健;肖文刚;王明;;低品位离子型稀土资源开采技术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6年06期

6 曹毅;关锌;;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现状浅析[J];中国矿业;2016年11期

7 何正艳;张臻悦;余军霞;徐志高;徐源来;周芳;池汝安;;铵盐柱浸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的稀土和铝(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6年11期

8 都业俭;龚建华;李靖;孙二凤;吴粉连;郭建鹏;;EDTA法测定RECl_3中稀土总量不确定度评价[J];包钢科技;2016年05期

9 吴开兴;朱平;张恋;赵仲芳;陈明勇;苗帅升;胡孝景;张泽;宋泉;;江西龙南乡标稀土矿石干筛法和水洗筛分法颗粒粒度分析[J];中国稀土学报;2016年05期

10 肖燕飞;冯宗玉;胡谷华;黄莉;黄小卫;陈迎迎;龙志奇;;Reduction leaching of rare earth from ion-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s ore with ferrous sulfate[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国斌;土壤离子扩散与吸附/解吸微观机制的Monte Carlo模拟[D];西南大学;2012年

2 田君;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取动力学与传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马娟娟;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平;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区边坡土体对原地浸矿的响应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2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42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