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SAG贝氏体钢衬板失效分析及组织与性能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22:42
【摘要】:半自磨机衬板的工作状况非常差,它不仅保护了半自磨机的筒体,而且还有承受磨球和矿石的反复冲击,因此容易造成半自磨机衬板失效。在实际的应用中失效的形式有三种:断裂,磨损,变形,其中衬板断裂是主要的破坏模式。本文以分析衬板断裂失效原因和提高衬板强韧性为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半自磨机贝氏体钢衬板经过反复冲击后,导致衬板表面产生加工硬化,诱发马氏体相变,衬板表面的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并且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2)衬板的提升条表面加工硬化层为5 mm~7 mm,底板加工硬化层为7 mm~9mm,引起衬板断裂的主要原因是衬板内部缺陷,加工硬化产生的脆性断裂以及衬板表面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衬板断裂。(3)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钢组织而变得粗大,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硬度逐渐降低,冲击韧性先逐渐增大后缓慢减小。当回火温度为560℃时,出现高温回火脆性,冲击韧性最低。(4)等温淬火温度在290℃~390℃范围内,贝氏体钢的组织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变得粗大,当等温温度过高时,会出现羽毛状上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含量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面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等温温度为350℃时,含量最高。等温温度过高时,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含量减少。(5)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钢的硬度和强度而逐渐减少,冲击韧性和延伸率以及断面收缩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当等温温度为350℃时,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以及断面收缩率最高。(6)在奥氏体化温度900℃~1020℃范围内,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钢的组织而变得粗大,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增加,贝氏体钢的硬度逐渐降低,冲击韧性和断面延伸率先增高后降低,当奥氏体化温度为950℃时,冲击韧性和断面收缩率最高。贝氏体钢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变化不大。(7)经过热处理的贝氏体钢衬板本体的组织从表面到衬板心部变得愈加粗大,硬度逐渐减小。
【图文】:

半自磨机,工作状态,矿石


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半自磨技术用于矿山行业、机械、化学门。由于我国对矿石的需求量很大,自磨机技术是矿石之间的研磨,石,很难碾碎,因此使用半自磨机进行磨矿作业。半自磨机的原理是%~8 %的钢球,使钢球介质随着矿石一起搅拌,解决了大块矿石不高了磨矿效率以及生产力。我国富矿的储存量逐渐减少,然而对金属,对矿石的需求量也再逐渐增加。因此,需要对选矿所用设备的规模求其性能应该得到提高[1]。自磨机对矿石的研磨有三种常见的运动方式,如图 1.1 所示[2]。第一属于泻落状态,半自磨机在这种状态下工作,能使钢球和矿石紧密接磨的更碎,并且对半自磨机中的耐磨材料消耗低。存在的不足就是很。第二种方式为高速运转属于抛落状态,这种状态下,,当磨球上升到,呈抛物线的形式落下与设备底端的矿石接触,从而将矿石粉碎。第自磨机超高速运转属于离心状态,这种状态下对矿石的研磨程度很小果。综上面三种运动状态所述,为了提高矿石的磨碎率,促进矿山、,应该使用第二种半自磨机运动方式。

尺寸图,试块


C Si Mn Cr Mo P S) 0.6-0.8 1.8-2.5 0.6-1.0 1.2-2.2 0.5-1.0 0.02 0.0t 的三相电弧炉冶炼,熔炼时分为熔化阶段、氧化阶段以及炼采用的原料包括生铁,圆钢,硅铁,铬铁,锰铁,钼铁化还原阶段需要向电弧炉内吹氧,生成 CO,CO 具有还原作用。随后将钢水转移到钢包精炼炉(LADLE FURNA过钢包底部吹入氩气进行精炼。主要作用:①脱硫;②温④改善钢水纯净度;⑤造渣。出炉温度在 1550 ℃~1700~1530 ℃之间。变质剂采用稀土硅铁和钛铁,主要作用时。将钢液倒入如图 2.1 所示的 U 型试块中。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4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会;荣守范;朱永长;杨鹏辉;张敬强;;硼含量及形变热处理对贝氏体钢性能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2 徐光;操龙飞;补丛华;邹航;;超级贝氏体钢的现状和进展[J];特殊钢;2012年01期

3 李高宏;;新型贝氏体钢[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程焕武;李树奎;滕军;杨道明;杨杰;张璐;;空冷贝氏体钢破片中绝热剪切带的热处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方鸿生 贝氏体钢的探索者[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Z2期

6 程巨强,刘志学,王元辉;新型贝氏体钢钎头组织和性能的研究[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05年01期

7 郭卫凡;新型高强度准贝氏体钢及在煤矿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5年03期

8 郭建红;耐磨贝氏体钢球的质量原因及工业过程分析控制[J];矿山机械;2005年04期

9 郭卫凡;新型高强度准贝氏体钢及其在煤矿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S1期

10 徐征,关砚聪,徐国义,丁霖溥;新型铸态贝氏体钢的抗磨损性能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湘江;闵永安;骆鸿;;控制冷却对新型准贝氏体钢组织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周鹿宾;;高强高韧贝氏体钢的开发与应用[A];西北五省区第四届热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1990年

3 方鸿生;白秉哲;刘东雨;徐平光;;贝氏体钢的强韧化[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4 鲁统轮;董伦;孙兆福;;空冷贝氏体钢在重型汽车前轴上的开发与应用[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C];2002年

5 程巨强;刘志学;王元辉;;新型贝氏体钢钎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A];中国特殊钢年会2005论文集[C];2005年

6 李洪岩;金学军;;纳米贝氏体钢中的位错密度测定[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杨志刚;白秉哲;郑燕康;方鸿生;;新型非调质空冷贝氏体钢的发展现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李志民;姚永宽;刘汝营;;炉卷轧机开发高强度贝氏体钢[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9 符寒光;马荣贵;;多元低合金贝氏体钢磨球的研究和应用[A];第六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大会暨2000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会议文集[C];2000年

10 马鸣图;唐新民;;非调质贝氏体钢转向节的弯曲疲劳试验[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子江 章利军 通讯员 赵海 刘军捷;马钢新型贝氏体钢重载车轮装车试运行[N];中国冶金报;2018年

2 杨维宇;国内外贝氏体钢轨的研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3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发展迅速[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性能及用途[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5 祝福;包钢贝氏体钢轨道岔价值翻倍[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6 罗晔;化学成分对贝氏体钢厚板母材和焊接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9年

7 易敏 陈涛 王立峰 佟倩;Nb微合金化高强贝氏体钢的组织细化[N];世界金属导报;2016年

8 文杰;CSP工艺开发含Nb铁素体-贝氏体钢[N];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

9 赵文腾;我市与紫荆控股公司举行贝氏体钢等项目签约仪式[N];乌海日报;2013年

10 太原铁路局榆次工务器材厂 焦其彬;贝氏体钢翼轨、贝氏体钢心轨组合辙岔的试制生产[N];山西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雯;中碳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调控与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2 毛高军;Ni对低碳贝氏体焊缝金属组织和强韧性的影响及相变机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3 林云蕾;辙叉用高强高韧贝氏体钢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8年

4 赵四新;中低碳钢贝氏体形核长大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辉;超细贝氏体钢低温相变加速技术及其塑性变形规律[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6 苗隽;高硅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及V微合金化影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7 王勇围;低碳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强韧性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8 王艳辉;大功率风电轴承用纳米贝氏体钢化学成分设计与组织性能调控[D];燕山大学;2017年

9 徐雪霞;模拟方法在贝氏体钢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瑞瑞;SAG贝氏体钢衬板失效分析及组织与性能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2 杨来山;低成本FB钢热轧工艺和延伸凸缘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3 高本前;铌对贝氏体高强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4 王宝帅;重载轨道用新型贝氏体钢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5 刘海明;混凝土泵车弯管高强韧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金峰;中碳贝氏体钢热变形及再结晶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7 赵飞宇;中碳热轧纳米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8 卫文俊;超低碳贝氏体高强钢Q690D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9 赵旭;冷却温度梯度场条件对高碳含硅钢中束状贝氏体形成形态的影响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年

10 符友恒;辙叉用贝氏体钢电弧增材制造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5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45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