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南秦岭镇安西部棋盘沟钨矿床构造和流体特征及成因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0-05-08 05:06
【摘要】:棋盘沟钨矿区位于南秦岭造山带印支期滑脱-推覆带与燕山期陆内造山带叠加出现的石泉北部-宁陕东部-小磨岭一带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的构造结部位,是一处新发现的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目前,对于矿区控矿构造、矿化蚀变、成矿流体演化的科学研究较少。本次论文在总结前人有关镇安西部钨钼矿成矿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矿区成矿大地构造环境、有利成矿构造和矿化蚀变类型,在野外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分析矿区控矿构造-蚀变-矿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室内的实验分析矿体成矿流体特征、流体来源演化、成矿时代。仔细分析区域内其他钨矿床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归纳出该矿区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型,总结矿床成因模式,具体认识成果有以下几点:1.棋盘沟白钨矿主要为热液石英脉型,次为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白钨矿产于结晶灰岩、黑云方解石片岩与石英脉接触部位,矿体受矿区NNE向断裂构造控制。矽卡岩型白钨矿产于深部矽卡岩化大理岩、矽卡岩中。2.棋盘沟矿区断裂和节理裂隙主要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向,多数被方解石石英脉充填。矿区深部可见矽卡岩化矿物组合,如透闪石、透辉石、硅灰石、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等,出现矽卡岩型钨矿,成矿热液和矽卡岩化矿物组合越往深部表现越强烈,矿脉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透辉石,透闪石化大理岩、大理岩化。3.棋盘沟钨矿石英脉流体均一温度介于284~424℃间,峰值在360~389℃间,流体盐度介于2.0%~13.7%(wt%NaCl equiv),峰值在5.1%~8.9%(wt%NaCl equiv)间。流体密度范围在0.52~1.08g/cm~3,峰值处于0.65~0.7g/cm~3之间。流体气相成分以CO_2、N_2、CH_4、H_2O为主,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其中主成矿期流体富含CO_2。成矿流体属于高温(360~389℃)、中-低盐度(5.1%~8.9%(wt%NaCl equiv)、中低密度流体体系。4.通过氢氧同位素实验显示,棋盘沟矿区含钨矿石英脉样品的氢氧同位素落在岩浆水区域。而黄铁矿硫同位素实验显示,黄铁矿δ~(34)Sv-CTD(‰)值组成分布较集中,与自然界含硫物质的对比显示δ~(34)Sv-CTD(‰)值主要落入了岩浆岩硫范围内。与我国华南地区典型的柿竹园钨矿床和花岗岩类侵入岩体的硫同位素分布区相近似。5.棋盘沟辉钼矿Re-Os测年实验显示,棋盘沟钨矿成矿年龄为199.7±3.9Ma,综合该区东阳、核桃坪等典型矿区辉钼矿测年成果,该区钨钼矿成矿时代在196.3±3.3Ma~199.7±3.9Ma,属于早侏罗世,成矿时代总体属于早燕山期。与该矿集区侵入岩浆活动时代对应的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可能应该在205Ma~200Ma。与区域岩浆岩体进行对比,推断该区与钨钼成矿时代相当的侵入岩浆活动所对应的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可初步判断钨矿的成矿热液与四海坪-胭脂坝等岩浆岩体群的多期次侵入活动有关。
【图文】:

南秦岭镇安西部棋盘沟钨矿床构造和流体特征及成因模式探讨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南秦岭镇安西部棋盘沟钨矿床构造和流体特征及成因模式探讨


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2017)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陈丹玲;翟明国;张复新;宫相宽;孙卫东;;南秦岭桂林沟斑岩型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研究[J];岩石学报;2015年07期

2 方贵聪;童启荃;孙杰;朱国华;陈郑辉;曾载淋;刘孔隆;;赣南盘古山钨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矿床地质;2014年06期

3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陈细音;傅其斌;;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系统的相对封闭性——以湖南瑶岗仙脉型钨矿床为例[J];地质学报;2014年05期

4 张亚辉;张世涛;范玉华;马洪杰;张磊;张东泽;;云南省文山县官房钨矿床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5 王娅娅;周小康;祝国柱;;陕西镇安县桂林沟钼矿成矿特征及成矿要素分析[J];陕西地质;2013年02期

6 黄诚;李晓峰;王立发;刘凤平;;湖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13年12期

7 刘汉彬;金贵善;李军杰;韩娟;张建锋;张佳;钟芳文;郭东侨;;铀矿地质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3年03期

8 彭相林;路远发;陈郑辉;汪群英;熊险峰;;江西大吉山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矿产勘查;2013年03期

9 王旭东;倪培;袁顺达;吴胜华;;江西黄沙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石学报;2012年01期

10 刘树文;杨朋涛;李秋根;王宗起;张万益;王伟;;秦岭中段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造山过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江锋;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关豪;南秦岭东江口花岗岩及暗色微粒包体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韦龙猛;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花岗岩的成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陶威;南秦岭晚三叠世老城与胭脂坝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及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14年

4 于恒彬;东秦岭宁陕—镇安一带晚印支—早燕山期构造—岩浆演化与金钼成矿特征分析[D];长安大学;2013年

5 韦新亚;江西修水莲花芯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4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54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7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