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镍基催化剂催化裂解褐煤模型化合物C-O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2:46
【摘要】:褐煤有机质富含芳醚桥键,通过催化加氢选择性切断褐煤有机质大分子的芳醚桥键不仅有利于了解褐煤大分子结构组成,而且可望实现褐煤的定向解聚和后续的高附加值利用。本论文以褐煤模型化合物的催化氢解(CH)为研究对象,考察Ni/AC和Ni-Ru/AC催化剂的性能及其CH过程的反应机理。此外,对木质素和胜利褐煤(SL)分别进行CH和非催化氢解反应(NCH),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产物中的有机化合物。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载体的镍基催化剂(Ni/AC、Ni/HZSM-5和Ni/γ-Al_2O_3),以苄基苯基醚(BPE)为褐煤模型化合物,检测催化剂的的催化活性。动力学研究表明,三种Ni基催化剂催化BPE的初始转换频率(TOF)大小顺序为:Ni/AC(64 mol/mol_(Nisurf)?h)Ni/γ-Al_2O_3(58 mol/mol_(Nisurf)?h)Ni/HZSM-5(45mol/mol_(Nisurf)?h),并且表观活化能(E_a)的大小顺序是:Ni/AC(41 kJ/mol)Ni/γ-Al_2O_3(56 kJ/mol)Ni/HZSM-5(60 kJ/mol)。这些结果均证明BPE的CH活性受载体类型的显著影响,Ni/AC是断裂BPE中C-O键活性最高的催化剂,甲苯和苯酚是BPE氢解的主要产物。并提出了Ni/AC断裂BPE中C-O键的反应机理。为了提高在温和条件下Ni/AC的活性和稳定性,在Ni/AC中掺杂贵金属Ru制备了双金属催化剂Ni-Ru/AC。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如XRD、XPS、TEM-EDS、SEM-EDX和BET对催化剂进行充分的表征。表征结果证明了Ni和Ru之间形成了“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可产生额外的表面活性位点、小尺寸的金属颗粒和高度分散的金属颗粒,进而改善反应物的总转化率和产物分布。与单金属Ni/AC相比,双金属Ni-Ru/AC催化BPE的E_a(18.3 kJ/mol)更低并且TOF(62.7 h~(-1))更高。并提出了双金属Ni-Ru/AC断裂褐煤模型化合物C-O键的机理。以双金属Ni-Ru/AC为催化剂对木质素和SL进行CH实验,并以NCH作为对比,通过GC/MS对产物组分进行分析。木质素经CH的可溶组分的收率要大于NCH的收率,不仅可以有效地断裂木质素大分子结构的C-O键形成芳香单体,还可以去除酚类化合物的羟基。此外,SL经CH和NCH的可溶组分分为酚类、芳烃、烷烃、烯烃、酮类、脂类和其它有机化合物。CH中的酚类的收率要远高于NCH的收率,结果也表明Ni-Ru/AC催化剂可以高效裂解煤大分子结构中的C-O键形成芳香化合物。
【图文】:

实验流程,总摩尔量


图 2-1 实验流程Figure 2-1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下,称取一定质量的催化剂、模型化合物以及一定质体积 的不锈钢微型反应釜中。用H2置换三次以排除反应釜中多定压力的 H2,在设定好的温度下保持一定的反应时间,,待反应结束后,用冰水将反应器降到室温并泄压。最后,集到烧杯中,并过滤化合物,得到的滤液进行定量和定性化率和反应产物的收率根据公式 2-1 和 2-2 计算。Conversion) =反应物反应的摩尔量反应物总摩尔量× 100 (%) ield)=产物的摩尔量反应物总摩尔量×100 (%) 质素和胜利褐煤 CH 实验

粒径分布,粒径分布,图像,催化剂


图 3-8 Ni/AC 使用之后的 TEM 图像和粒径分布图Fig. 3-8 TEM image and particle distributions of spent Ni/AC验结束后,将催化剂与反应混合物分离,分离后的固体去催化剂上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洗涤之后将催化剂真空个实验。在选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四轮催化剂再循环试验前三次实验,BPE 的转化率并没有出现显著的降低,转。然而在进行第四次测试时,催化剂出现了失活现象低至 19%。四次运行后,BPE 的 TOF 由最初的从 240 m/molNisurf h。为了分析催化剂活性下降的原因,将第四了 TEM 表征。如图 3-8 的 TEM 图像所示,在连续进行属颗粒尺寸在 14-20 nm 的范围内,平均粒径为 16 nm金属颗粒尺寸在 8-14 nm 的范围内,少数的金属尺寸粒径为约 12 nm。所以,与新鲜催化剂的 TEM 图像相颗粒聚集形成更大的颗粒,从而导致活性位点的减少。也出现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Ni/AC 催化剂可以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849.2;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建;袁茂林;陈华;李贤均;;甘油催化氢解的研究与应用[J];化学进展;2007年05期

2 范丹丹;黎元生;;糖醇催化氢解制低级多元醇技术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08年04期

3 袁招莲;张群峰;李小年;;C—N键催化氢解反应研究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2年02期

4 牛梦婷;商永臣;徐瑶;纪莹莹;;复合分子筛对甘油催化氢解反应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6年01期

5 陈孟楠;;Cu基甘油催化氢解制1,2-丙二醇催化剂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6年29期

6 周行浩;廖旭杲;;2011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赏析(续)[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年06期

7 杜晓,陆忠兵,陶毅,廖学品,石碧;落叶松多聚原花青素催化氢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朱妍,徐雄冠;R134a的制备与分析[J];低温与特气;1995年03期

9 朱善辉;王建国;樊卫斌;;甘油催化氢解制备精细化学品的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16年01期

10 肖飒;童东绅;赵立知;任倩倩;刘丰国;俞卫华;周春晖;;甘油催化氢解制1,2-丙二醇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志强;丁玲;邱介山;梁长海;;纳米结构铜-铬催化剂的模板法制备及其甘油氢解性能[A];第十四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彭阳;;秸秆制生物汽油[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3 王帅;张亦弛;刘海超;;Cu-ZnO催化剂上甘油催化氢解合成1,2-丙二醇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刘方;苟凌波;;催化氢解催化剂的研究进展[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俊华;玉米秸秆水解及其制备甲基呋喃类液体燃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陈;镍基催化剂催化裂解褐煤模型化合物C-O键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2 刘丽燕;催化氢解木质素生成酚类物质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牛梦婷;甘油催化氢解生成1,2-丙二醇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运来;沙棘籽原花色素不同降解方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王微;甘油催化氢解制备丙二醇反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6 岳桂淑;甘油催化氢解合成丙二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辛成伟;3-甲基黄酮-8-羧酸的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柳培;铜基催化剂对甘油氢解作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9 欧建雄;生物质甘油催化氢解反应体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天;基于杂多类离子液体的甘油催化转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9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79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