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机理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01:30
【摘要】: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地下含水层潜在突水灾害威胁的煤炭资源储量巨大。煤层开采过程中,隔水关键层的损伤破裂程度与渗透性演化响应规律研究对于实现含水层下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固体充填采煤技术作为绿色矿山地下水环境保护技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可有效控制隔水关键岩层导水裂隙发育与渗流突水通道的形成,为隔水关键层的结构与渗流稳定提供良好条件。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思路,采用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综合研究方法,测试了典型矿区隔水关键层岩石物理力学与渗流特性,研究了充填体与隔水关键层耦合作用关系,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结构破坏与非线性渗流失稳机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裂隙场与渗流场演化特征等主要内容,给出了含水层下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工程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保水采煤的隔水关键层理论,提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概念,给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基本结构类型及表现形式,研究了单一隔水关键层与隔水关键层复合效应的变形机制,揭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内涵。(2)构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非均匀弹性地基叠合梁力学模型与非线性渗流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结构破坏与非线性渗流失稳判据,研究了隔水关键层结构破坏及非线性渗流失稳与充实率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失稳机理。(3)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层位特征与充实率等影响因素下,隔水关键层“裂隙萌生、扩展发育、裂隙弥合或裂隙贯通”充填再造过程的保水性能演化规律,得到了采动应力条件下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裂隙时空演化与渗流响应特征。(4)提出了含水层下充填开采再造隔水关键层的工程设计方法,基于隔水关键层空间展布特征、隔水关键层岩石渗流特性测试及非线性渗流动力学模型,给出了试验区域充填采煤工作面的充实率控制指标分布及区域划分,并进行了工程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论文有图122幅,表24个,参考文献207篇。
【图文】:

关键层,发育特征,塑性区,隔水


时单一隔水关键层围岩塑性区、孔隙水压力及变形特征进行模拟研究。采空区充实率为 80%,工作面推进距离分别为 25m、50m、75m 与 100m 时隔水关键层围岩塑性区发育特征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变化云图如图 2-11 所示,,其中推进距离为 50m 与 100m 时隔水关键层应力分布特征如图 2-12 所示,记录隔水关键层孔隙水压力与下沉量随工作面推进过程的变化曲线如图 2-13 所示。(a)工作面推进 25m (b)工作面推进 50m

变化曲线,关键层,推进距离,应力分布


(a)工作面推进 50m (b)工作面推进 100m图 2-12 充实率为 80%时隔水关键层垂直地应力分布Figure 2-12 Ver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KAS with BMCR of 80%(a)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 (b)垂直下沉量变化曲线图 2-13 充实率为 80%时隔水关键层孔隙水压力与下沉曲线Figure 2-13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subsidence curves of KAS with BMCR of 80%由图 2-11~图 2-13 可知: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1.21.41.61.82.02.2推进距离 25m推进距离 50m推进距离 75m推进距离 100m隙水孔力压M/Pa沿回采方向位置/m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350-280-210-140-70070推进距离 25m推进距离 50m推进距离 75m推进距离 100m水关键层下沉量隔m/沿回采方向位置/m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82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军涛;尹立明;孙文斌;路畅;张士川;孙熙震;;深部新型固流耦合相似材料的研制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S2期

2 张俊;杨本水;;含水层下矸石充实率控制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3 余学义;刘樟荣;赵兵朝;张冬冬;陈大阳;;王家沟煤矿条带充填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5年05期

4 张杰;杨涛;田云鹏;王斌;;采动及渗流作用下隔水土层破坏规律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01期

5 杜学胜;荆永滨;刘星魁;;王河矿矸石充填岩层移动特征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4年12期

6 孙建;王连国;;采场底板倾斜隔水关键层的失稳力学判据[J];煤炭学报;2014年11期

7 王文学;隋旺华;董青红;;应力恢复对采动裂隙岩体渗透性演化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4年06期

8 张吉雄;李猛;邓雪杰;李剑;;含水层下矸石充填提高开采上限方法与应用[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9 刘辉;雷少刚;邓喀中;于洋;王业显;;超高水材料地裂缝充填治理技术[J];煤炭学报;2014年01期

10 屈家旺;刘泉声;何军;柳志平;;泥岩弹塑性损伤 愈合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猛;矸石充填材料力学行为及控制岩层移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殷伟;充填协同垮落式综采矿压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3 陈勇;河堤下固体充填采煤地表变形控制研究与实践[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黄震;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渗流演化规律与突水灾变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张强;固体充填体与液压支架协同控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金志远;浅埋近距煤层重复扰动区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其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周楠;固体充填防治坚硬顶板动力灾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刘再斌;岩体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及煤层底板突水效应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9 李剑;含水层下矸石充填采煤覆岩导水裂隙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10 梁庆华;矿井全空间小线圈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甲富;煤层底板突水流固耦合模拟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

2 张力伟;考虑弹塑性应力渗流耦合作用的泥岩本构模型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3 汪雅婷;模拟含水地层相似材料的力学特性及配比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刘佳维;多分层充填开采覆岩及膏体变形破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夏向学;基于流固耦合物理模拟技术的顶板突水机理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5年

6 汪辉;保水开采固液耦合相似模拟非亲水材料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王广;基于旺采充填采煤法的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李玺茹;采动煤岩体损伤演化与瓦斯渗流耦合作用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吴晓刚;固体充填材料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朱哲;矿区再造地下水环境渗流规律及防水工程可靠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9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89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