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蠕变特征及长期强度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05:03
【摘要】:充填采矿法可有效处理地下采空区并控制采场地压,充填体强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而蠕变活动会对充填体强度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地下开采生产,故开展对充填体的蠕变特征及长期强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单轴抗压强度值为依据,对全尾砂胶结充填体试件进行单轴逐级加载蠕变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其蠕变特征,构建蠕变本构方程;根据蠕变曲线及结果,运用应力-位移等时曲线法和过渡蠕变法确定充填体的长期强度值,并对比分析了灰砂比对充填体的瞬时强度和长期强度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结论有:(1)应用RMT 150C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充填体进行了单轴抗压试验,测得了浓度76%,灰砂比1:4、1:6和1:8的圆柱形充填体试件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为5.151 MPa、3.098 MPa和1.922 MPa,弹性模量分别为980 MPa、702 MPa和458 MPa,随着灰砂比的增大,充填体强度提高,相邻灰砂比之间强度的增长幅度加大,弹性模量增大。(2)建立了灰砂比1:4、1:6和1:8的充填体试件在单轴抗压下的损伤演化方程和损伤本构模型,试件承压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渡过峰值应力后停止试验时,可得各灰砂比试件损伤程度最大不超过70%,说明达到峰值应力后,试件仍存在残余强度;建立了灰砂比1:4的充填体试件在蠕变状态下的损伤演化方程及本构模型,拟合蠕变数据后能与试验曲线较好贴合。(3)浓度76%,灰砂比1:4、1:6和1:8的充填体试件的长期强度分别为3.81 MPa、2.67 MPa和1.55 MPa,占破坏强度的74%、86%和81%,即本次试验测得的全尾砂胶结充填体长期强度为单轴抗压强度的74~86%。(4)后期灰砂比减弱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即在充填体强度影响因子中,灰砂比在后期所占权重小于前期权重,也说明必然存在一个或几个其它影响因子,在后期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权重加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80
【图文】:

衍射图,全尾砂,铁矿,XRD衍射


图 2.1 良山铁矿全尾砂 XRD 衍射图表 2.3 全尾砂化学成分分析SiO2TFe MgO FeO CaO Al2O3 76.1 10.5 3.61 3.02 2.56 2.30 K2O P S TiO2MnO Cu

全尾砂胶结充填体的蠕变特征及长期强度试验研究


筑模

脱模机


电动脱模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皓;王东坡;段钊;赵法锁;宋飞;齐笛;;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变参数黄土蠕变损伤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2 祝艳波;余宏明;;巴东组软岩非饱和碎屑土夹层的长期强度[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5期

3 饶运章;邵亚建;熊睿;袁博云;刘剑;陈斌;艾树贤;;某铜矿全尾砂胶结充填料配比实验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5年10期

4 张龙云;张强勇;李术才;江力宇;袁圣渤;杨尚阳;杨文东;;硬脆性岩石卸荷流变试验及长期强度研究[J];煤炭学报;2015年10期

5 徐文彬;潘卫东;丁明龙;;胶结充填体内部微观结构演化及其长期强度模型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6 陆银龙;王连国;;基于微裂纹演化的岩石蠕变损伤与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5年06期

7 易其康;马林建;刘新宇;王国安;刘航;;考虑频率影响的盐岩变参数蠕变损伤模型[J];煤炭学报;2015年S1期

8 孙琦;张向东;杨佳;马伟;邢洋;;冻结条件下风积土蠕变损伤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05期

9 潘金龙;王俊;刘伟庆;赵慧敏;;大气或氯离子浸泡环境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蠕变试验和理论研究[J];工业建筑;2015年04期

10 于超云;唐春安;唐世斌;;含水弱化的软岩变参数蠕变损伤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茜;荷载作用下矿用富水充填材料劣化机理与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2 江宗斌;多场环境作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力学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3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吴谦;软粘土的结合水对其次固结和长期强度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唐皓;大理岩瞬时及流变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孙琦;膏体充填开采胶结体的强度和蠕变特性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7 范庆忠;岩石蠕变及其扰动效应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永涛;参数非定常的软岩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2 张涛;含新型元件的蠕变模型二次开发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年

3 刘俊斌;膨胀土土层锚杆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室内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徐达;红层岩石蠕变特性及其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宁行乐;基于分数阶导数的膨胀土非线性蠕变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6 周泓;冻融循环作用下冻结黄土长期强度的变化规律[D];兰州大学;2015年

7 张兆楠;两种软土非线性蠕变特性与长期强度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周海波;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剪切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龙;花岗岩蠕变启动应力与长期强度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肖果;膨胀土长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7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57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