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基于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面的探地雷达透射极化旋转分析与校正

发布时间:2020-07-19 09:45
【摘要】: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利用天线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来探测介质内部物质特性和分布规律的地球物理方法。它是一种高精度且无破坏性的方法,它具有采集数据速度快,抗干扰的能力强等特点,因此,探地雷达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考古、农业、水文、军事等领域。传统的探地雷达只利用一种天线进行数据采集,只能得到目标体的单一极化数据,它并不能完整的描述目标体的各种性质。全极化探地雷达是一种新的探地雷达技术,它利用四种不同的极化方式的天线对目标体进行测量,能够接收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用于描述目标体的变极化效应。全极化探地雷达一般利用散射矩阵来描述目标体的散射特性,散射矩阵包含用4种不同极化天线测量得到的4个分量,通过分析这些分量的相互关系,可以获得目标体更全面的极化信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探地雷达采集的极化信息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不仅包含了地下目标体的散射属性,同时包含了来自地表界面、土壤等的散射属性。这些极化干扰信息阻碍了全极化探地雷达在复杂浅表层介质中获得高质量的目标散射矩阵,影响了有效利用极化信息提高探测精度,如果获得更加准确的地下目标体的散射属性,就能对目标体的几何属性以及结构属性进行更加准确地分析,提高分析的准确度。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1.介绍了理想界面下,垂直极化波和平行极化波在通过界面时的透射系数公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理想界面极化旋转产生的原因以及理想界面极化旋转对目标散射矩阵的影响。2.介绍了高斯粗糙界面下,垂直极化波和平行极化波通过界面时的透射散射系数公式,然后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向电磁波穿过粗糙面时,透射散射系数与散射角、散射方位角、极化方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粗糙界面极化旋转对目标散射矩阵的影响。3.基于理想界面和粗糙界面极化旋转对目标散射矩阵的影响推导了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界面极化旋转校正公式。4.在实验室中测量了平面板及方向角为45°的二面角的全极化数据,分别用理想界面极化校准方法和高斯粗糙界面极化校准方法对其进行了极化校正,得到了校正之后的散射矩阵。5.分别计算了用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界面极化旋转校正方法校正之后的散射矩阵与相应目标体标准散射矩阵的极化散射相关系数,并用此系数对比分析两种校准方法的校准的效果。从结果可以看出,高斯粗糙面极化旋转校正方法比理想界面极化校正方法更准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31.3
【图文】:

基本原理,绪论,地雷,高频电磁波


第 1 章 绪论雷达的研究现状地雷达的基本原理达是一种对地下目标体进行探测的浅层探测技术,它被广工程、考古、水文、军事。探地雷达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向地下发射一系列的高频电磁波(1 MHz ~ 1 GHz),电差异的界面或目标体时会发生反射和透射,然后在地面用接收,通过对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就可以形、强度、时间等信息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而达到对地下底层或目标体的探测[28]-[32]。其工作原理

矢端轨迹,简谐,电磁波,椭圆


迹为不同的形状,以这些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极化波、椭圆极化波。通常情况下,简谐电圆,当电场强度的两个垂直分量及其相位差取化波。图 2.1 中为简谐电磁波的矢端轨迹椭圆

线极化波,电场矢量


分量的关系见图 2.2。电场与 x 轴的夹角为 ()0,0,00CC为常数EEEtEttgxyxy 看出,合成电场矢量的模虽然是时间 t 的函数直线上,因此我们称它为线极化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玉;郭立新;王蕊;;粗糙面重构问题的混合算法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2 黄文超;马惠惠;张宏志;;介质粗糙面及其与上方目标的复合电磁散射[J];大众科技;2011年07期

3 张晓燕;盛新庆;;介质粗糙面上目标后向散射的高效混合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陈祖述;周明华;;关于无箍迭合面抗剪强度的讨论[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金亚秋;随机粗糙面上后向散射的增强[J];物理学报;1989年10期

6 邹高翔;童创明;孙华龙;彭鹏;王童;;复杂分区域复合粗糙面的布儒斯特效应[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7 田炜;任新成;郭立新;;分形分层粗糙面电磁波透射特性的混合算法[J];计算物理;2013年01期

8 任新成;郭立新;杨能勋;;基于微扰法指数型粗糙面电磁波透射问题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0期

9 孙奇;余敏;;一维随机粗糙面的电磁散射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S1期

10 伍海波;姚菁晶;何思远;朱国强;;基于电磁仿真的粗糙面上二维目标参数反演[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红霞;金亚秋;;三维目标与粗糙面复合模型散射的解析-数值混合算法[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匡磊;金亚秋;;三维目标与随机粗糙面复合电磁散射模拟的FDTD方法[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3 任新成;朱小敏;田炜;;圆极化波入射高斯分层介质粗糙面电磁散射研究[A];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叶红霞;金亚秋;;目标与粗糙面复合散射的解析-数值混合算法[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5 ;华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6 金亚秋;叶红霞;;随机粗糙面上目标散射差值计算的快速互耦迭代方法[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7 张涛;郭立新;刘伟;;基于OpenGL消隐的并行IPO在粗糙面与目标的电磁散射中的应用[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8 方文啸;黄钦文;刘欣;;微机电系统中的粗糙面效应[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杜阳;李忠宁;陈焕煜;齐阳;孔金瓯;;随机粗糙面的一种新双站散射模型[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10 黄思宇;童创明;;雪地下方金属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研究[A];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首都儿研所;什么是鹅口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川;毫米波被动辐射成像模拟方法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2 王强;粗糙面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时域积分方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徐润汶;粗糙面及其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有限元与边界积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柯熙政;混沌、分形及小波分析的若干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5 叶红霞;随机粗糙面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数值计算方法[D];复旦大学;2007年

6 徐鹏;快速数值算法对大尺度散射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匡磊;三维目标与随机粗糙下垫面复合电磁散射的FDTD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任新成;粗糙面电磁散射及其与目标的复合散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邓方顺;目标与粗糙面复合电磁散射特性的快速数值算法建模[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秦三团;随机粗糙面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快速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泽君;基于理想界面及高斯粗糙面的探地雷达透射极化旋转分析与校正[D];吉林大学;2019年

2 王晶晶;特征基函数法在粗糙面电磁散射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9年

3 徐瑞超;偏振脉冲激光粗糙面散射退偏特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4 吴章辉;随机粗糙面与不确定性外形目标的高频方法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5 宋涛;粗糙面的电磁散射快速计算及基于CNN的参数反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孙朦朦;随机粗糙目标的电磁散射及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李永兴;随机粗糙面电磁散射解析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8 包然;梅利技术在粗糙面宽带电磁散射中的应用[D];安徽大学;2018年

9 郭靖锋;随机粗糙面散射截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李宇;随机粗糙面微波散射机理及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2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62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f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