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采煤沉陷区回填建工业厂房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23:36
【摘要】:煤炭的开采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灾害问题,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消极影响,如房屋墙壁出现裂纹、田地局部沉陷并出现积水、煤矸石大量占地并污染环境、空气粉尘较多等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飞速迅猛发展,加之“第一个一百年”的临近,各地将大量修建公共基础设施,大面积土地将得到使用,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石,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此,本文以宁国市港口矿区为工程研究背景,分析研究了采煤沉陷治理区建工业厂房的可行性、煤矸石粉煤灰混合料回填地基的稳定性,从而将煤矿开采导致的荒废土地重新利用起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利用概率积分法建立数学模型,对治理区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计,结果表明:治理区域均位于10mm下沉等值线范围之外,未来其地表也将不会出现下沉,因此采煤沉陷区具备了建工业厂房的前提条件。为了防止沉陷区地下深部溶洞对工业厂房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利用三极电法测深技术对沉陷区进行探测,探测报告表明:在该范围内,采空区进行地基回填加固后,将不会出现地表不均匀沉降,修建厂房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从理论上对港口矿区采煤沉陷区上建工业厂房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沉陷区建工业厂房理论上是安全可靠的,且具有稳定性和可行性。然后对回填材料煤矸石和粉煤灰进行了相关试验,分别从物理化学和力学等特性方面分析了两者作为回填材料的工程应用性,试验结果表明两者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如煤矸石CBR值、煤矸石烧失量、粉煤灰烧失量、粉煤灰细度等,两者适合作为工业厂房地基的回填材料。为了分析煤矸石粉煤灰混合料回填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对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及沉降规律分别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均未出现失稳破坏,且在1000kN最大集中荷载作用下,最大沉降量仅为77.839mm,远远小于规范规定的120mm要求,足以证明此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最后,借鉴煤矸石回填公路路基的成功经验,提出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混合料回填建筑地基的施工工艺,以达到科学高效指导工程施工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327;TU745
【图文】:

特征图,闭坑,港口,井口


图 1- 1 闭坑后港口矿区井口 图 1- 2 矿区采煤沉陷区内塌陷土洞特征图 1- 3 居民房屋损坏图 图 1- 4 港口矿区存放的煤矸石近些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为了解决矿区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安徽省宁国市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提出将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再利用起来,并利用煤矸

特征图,沉陷区,港口,生态文明建设


图 1- 1 闭坑后港口矿区井口 图 1- 2 矿区采煤沉陷区内塌陷土洞特征图 1- 3 居民房屋损坏图 图 1- 4 港口矿区存放的煤矸石近些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为了解决矿区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安徽省宁国市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提出将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再利用起来,并利用煤矸

居民,房屋,煤矸石,回填材料


图 1- 3 居民房屋损坏图 图 1- 4 港口矿区存放的煤矸石近些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为了解决矿区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安徽省宁国市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提出将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再利用起来,并利用煤矸作为地基回填材料,建成工业厂房的想法,努力寻求解决宁国市土地和环境问题的法。建设工业厂房并非易事,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采煤沉陷区用煤矸石回填是具有可行性,煤矸石回填的地基能否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满足厂房上作用的荷载,煤石回填的施工工艺如何,用煤矸石回填的地基建设的工业厂房是否具有可靠性等等题。近些年,我国利用煤矸石回填公路路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发展,也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而选择煤矸石作为建筑物地基回填材料的工程案例少之又少,研究也处起步阶段不够成熟。利用煤矸石既可以缓解我国部分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地紧张和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3],因此,开展煤矸石作为建筑地基回填材料的研究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玉;苏立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年05期

2 李树志;;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实践与对策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9年01期

3 李翠;陈永春;安士凯;毕波;徐燕飞;;采煤沉陷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8年02期

4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建立[J];中国煤炭;2017年06期

5 王亮;;采煤沉陷区充填复垦现状及优化办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12期

6 崔志强;;抚顺市采煤沉陷区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年12期

7 段磊;;抚顺市采煤沉陷区现状与对策[J];国土资源;2017年09期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年16期

9 吴永强;;农村产业融合在山东(5)——新泰:资源城市的产业融合之路[J];齐鲁周刊;2017年16期

10 ;同心协力 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档案工作[J];兰台世界;2007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均海;李树志;白国良;;采煤沉陷区房屋建设关键技术与实践[A];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6年

2 ;采煤沉陷区建设用地综合治理成套技术[A];中国煤炭学会简讯(第140期)[C];2014年

3 陈利生;姜升;刘陵;;采煤沉陷区建筑用地复垦工程施工的实践与体会[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欣;李俊华;韩冰;;司家营铁矿采煤沉陷区建尾矿库探讨[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贾林刚;;采煤沉陷区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贾俊姝;周心澄;高国雄;马海宽;;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异质性分析——以山西东大煤矿为例[A];GPS在水利行业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振龙;章启兵;;采煤沉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A];环境变化与水安全——第五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渠俊峰;张绍良;李钢;;基于采煤沉陷区复垦的水资源蓄控规划[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学成;韩书才;;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徐法奎;张凤歧;李凤明;孙岐发;谭勇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效果分析[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下大力气推进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N];山西政协报;2019年

2 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山西: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风景[N];中国矿业报;2019年

3 记者 王飞航;山西持之以恒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N];经济参考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武晓娟;采煤沉陷区治理成绩斐然[N];中国能源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张昌涛;打造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淮南样板”[N];淮南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瞿剑;采煤沉陷区治理:漂浮式光伏趟新路[N];科技日报;2018年

7 实习记者 刘芝彤;全市1-11月固定资产投资、转型项目建设、重点工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采煤沉陷区治理调度会召开[N];忻州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李青;推进我省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 让群众在蓝天下安居乐业[N];山西法制报;2019年

9 记者 王晓宁;我市争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央预算内资金1亿余元[N];渭南日报;2019年

10 灵石县英武乡副乡长 梁弘;采煤沉陷区发展中药材的思考[N];晋中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凯;淮南潘谢采煤沉陷积水区沉积物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2 尚文勤;淮北采煤沉陷区土壤重金属分布赋存及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3 程伟;煤矿区充填复垦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其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范廷玉;潘谢采煤沉陷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转化及水质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曦沐;采煤沉陷区稳定性区划与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于淼;采煤沉陷区生态演替规律及菌根修复作用与后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任建廷;风积沙采煤沉陷区AM真菌与其它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D];内蒙古大学;2017年

8 岳辉;采煤沉陷区受损根系菌根修复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淮南潘集采煤沉陷区重金属分布赋存及生物累积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2 张维翔;淮南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水质特征及变化趋势[D];安徽大学;2019年

3 王志山;淮北临涣采煤沉陷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安徽大学;2019年

4 吴泽志;采煤沉陷区回填建工业厂房可行性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5 张琬淑;基于DNDC模型的采煤沉陷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6 陈伟;生态农业观光模式下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7 王瀚斌;采煤沉陷区残余变形预测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8 欧金萍;顾桥采煤沉陷区水体—底泥界面锑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9 胡金鑫;采煤沉陷区土壤中汞的甲基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10 黄波;采煤沉陷区移民再社会化状况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4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64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