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附诱发煤体损伤劣化的试验分析与机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82
【图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我国能源系统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但从逡逑全球各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依然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要比重,其中中国、印度逡逑和南非三个国家的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高于60%。煤炭作为我国主导能逡逑源,2050年将占能源消耗的50%以上。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深度和力度不断加大,矿逡逑井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含瓦斯矿井与突出倾向性矿井数量持续增多,发生煤与瓦斯动力现逡逑象的突出矿井也将日益增多,煤与瓦斯突出死亡人比例更是逐年上升,煤岩瓦斯动力灾害逡逑己成为煤矿普遍的安全问题,这种工程灾害是煤岩变形破裂与瓦斯运移动态演化共同导致逡逑的突发性灾害。尤其高瓦斯矿井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灾害危害巨大,常造成重大伤亡逡逑经济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严重制约着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量多,逡逑瓦斯灾害严重,近年来,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时有发生,统计表明我国累计矿井煤与瓦斯突逡逑出次数约占世界40%以上,死亡人数己占到煤矿总死亡人数的1/3|UI。煤与瓦斯突出的逡逑监测预警与防治的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和研究热点,也成为我国高瓦斯矿井安全生产亟待解逡逑决的科学问题,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需求和突破方向|31。逡逑天作气邋3^2%邋非3.4%邋_逡逑
图1.2突出事故救助现场逡逑Fig邋1.2邋Outburst邋accident邋rescue邋site逡逑U.2研究意义逡逑含瓦斯煤作为一种复杂的混合介质,其吸附耦合状态直接影响了煤岩体的力学特性瓦斯赋存于煤体中,在地应力、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与煤基质发生吸附解吸作用,共同成气固耦合作用系统;气体吸附于煤岩颗粒表面,降低了煤岩颗粒表面自由能,导致煤强度和应力状态的变化,而煤体强度、变形与应力状态的改变导致瓦斯含量、煤体渗透及瓦斯涌出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发展与终止全过程,这在研究“与瓦斯”体系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1,因此,研宄气体吸附对煤岩体的力学作用制是探索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逡逑近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通过现场观测、突出实例统计分析试验室研宄和理论分析等不同研究手段,对含瓦斯煤物理力学特性、损伤劣化及扩容机方面开展了广泛研宄,特别是在煤体吸附膨胀变形机制、渗流演化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
逑mmmmm逡逑_W逡逑图1.2突出事故救助现场逡逑Fig邋1.2邋Outburst邋accident邋rescue邋site逡逑U.2研究意义逡逑含瓦斯煤作为一种复杂的混合介质,其吸附耦合状态直接影响了煤岩体的力学特性。逡逑瓦斯赋存于煤体中,在地应力、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与煤基质发生吸附解吸作用,共同构逡逑成气固耦合作用系统;气体吸附于煤岩颗粒表面,降低了煤岩颗粒表面自由能,导致煤体逡逑强度和应力状态的变化,而煤体强度、变形与应力状态的改变导致瓦斯含量、煤体渗透率逡逑及瓦斯涌出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发展与终止全过程,这在研究“煤逡逑与瓦斯”体系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1,因此,研宄气体吸附对煤岩体的力学作用机逡逑制是探索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逡逑近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别通过现场观测、突出实例统计分析、逡逑试验室研宄和理论分析等不同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渊涛;万泉;李姗姗;;气体吸附分析仪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年07期
2 顾惕人;;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在混合气体吸附中的推广[J];化学通报;1984年09期
3 周理;;超临界气体吸附理论研究受到关注[J];国际学术动态;2002年02期
4 杨宏民;任子阳;王兆丰;;煤对气体吸附特征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煤;2009年08期
5 ;从中秋节月饼文化到金埃谱高压气体吸附仪[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5期
6 张文辉;侯春林;高莉;孙友谊;;石墨烯对气体吸附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年04期
7 梅海燕,张茂林,刘静,姚鹏祥,孙良田;气体吸附平衡模型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年02期
8 王冰心;周爱国;刘凡凡;王李波;胡前库;;二维晶体MXene在气体吸附/转化领域的应用[J];人工晶体学报;2018年02期
9 杜建芬;李士伦;尹永飞;崔丽春;熊波;杨晓敏;;多孔介质对凝析气藏露点的影响机理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吴晓蕾;刘瑞芳;黎维彬;;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_2(BTC)_3对CO_2的吸附[J];化工环保;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翔;;多孔铜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气体吸附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B配位化学[C];2015年
2 周理;;超临界温度气体吸附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陈迪明;;金属-有机框架的电荷控制及其气体吸附行为研究[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4 曹风雷;孙淮;;孔道结构对多孔材料气体吸附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5 赵君;王晔楠;夏卫;董文文;李东升;;锰基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气体吸附性能[A];第十三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杨宋;陈宝宽;胡长文;;{V-O-Li}为构建模块的新型MOF:合成、结构及吸附特性[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7 崔岩;贲腾;裘式纶;;含苯胺基元的新型多孔有机骨架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汤凯;张祥;杨清香;陈志军;;杂化材料CNT/MOF-5制备及CO气体吸附性能[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韩娟娟;赵小莉;;一种三维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与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万步勇;王万录;廖克俊;韦逢艳;吴子华;王永田;;化学修饰对碳纳米管的气体吸附性质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川;气体吸附诱发煤体损伤劣化的试验分析与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于洪观;煤对CH_4、CO_2、N_2及其二元混合气体吸附特性、预测和CO_2驱替CH_4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张增奇;新型羧基卟啉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催化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4 文艳伟;超小直径碳纳米管及其相关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周枫;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及物理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刘琳;主族金属(铅、铟)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邢万丽;煤中CO_2、CH_4、N_2及多元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崧;金属-有机骨架晶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可视化检测金属离子探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勇;植物麻杆基和胶原基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张大帅;新型多孔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佩;双原子气体与单壁碳纳米管相互作用势的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隋言慧;低维碳材料掺杂体系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柯晓欢;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结构及其性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锐钧;金属有机骨架气体吸附与分子识别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陈德飞;气体吸附对煤岩渗流及力学性质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6 曹相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石墨烯气敏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高超颖;由刚性配体构筑的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温桓;基于甲基并噻吩的水稳MOFs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吕延龙;杂合共聚COP材料的制备与气体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10 庞羽佳;第一性原理派生力场模拟气体在多孔晶体中的吸附性能[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7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7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