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错那洞—洛扎淡色花岗岩成因及其区域构造演化与Be-W-Sn成矿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08 20:01
【摘要】: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理解区域岩浆作用、构造演化以及成矿作用的关键,其成因和构造意义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错那洞 洛扎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部,自新生代以来,洛扎经历了3期次岩浆作用,分别形成了早期17.8 Ma的洛扎含电气石花岗岩,中期15.1 Ma的洛扎二云母花岗岩以及晚期12Ma左右的库拉岗日二云母花岗岩。而错那洞经历了2期岩浆作用,分别形成了早期约20 Ma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晚期约17 Ma的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Sr-Nd-Pb-Hf同位素指示了错那洞 洛扎淡色花岗岩的源岩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泥质岩。洛扎含电气石花岗岩、洛扎二云母花岗岩以及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均具有相对较低的CaO、LREE、Sr和Th含量以及Eu/Eu~*、Nd/Nd~*比值,相对较高的Rb含量、Rb/Sr比值(2)和锆石Ti饱和温度,指示其形成于变泥质岩中白云母的脱水熔融作用。洛扎地区库拉岗日二云母花岗岩具有变化较大的CaO、Sr、Rb含量以及Rb/Sr和Eu/Eu~*比值,高的Th、LREE含量和Nd/Nd~*比值,以及低的锆石Ti饱和温度,指示其是由白云母水致熔融形成,并且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错那洞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均具有高Si、Al含量,低Ca、Fe、Mg、Ti含量,异常高的Rb/Sr比值(18.6),全岩和独居石稀土四分组效应,以及元素Y Ho、K Rb、Zr Hf、Nb Ta偏离球粒陨石比值的非球粒陨石异常,表明这两期花岗岩是高分异淡色花岗岩,且与含F流体发生了相互作用。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流体出溶使强不相容元素Be、W和Sn富集,并随流体迁移。两期高分异岩浆作用促使成矿元素叠加富集,形成错那洞Be W Sn多金属矿床。喜马拉雅东部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机制从早期20~15 Ma的脱水熔融演变成晚期约12 Ma的水致熔融,这与该地区由早期N S向伸展向晚期E W向伸展的构造转换有关。在N S向伸展期间,压力降低促使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泥质岩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洛扎含电气石花岗岩、洛扎二云母花岗岩以及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在E W向伸展期间,深部地壳脱水产生的流体向上渗透,导致结晶岩系发生白云母水致熔融,形成库拉岗日二云母花岗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548;P618.2
【图文】:
区域地质概况2 区域地质概况2.1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早期,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形成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造山带的组成由北往南包括亚洲大陆的昆仑 祁连山、松潘 甘孜、羌塘、拉萨等地体以及印度大陆的喜马拉雅构造带(Yinand Harrison, 2000)(图 2-1)。
过对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的碎屑锆石和继承锆石进行对比发现拉萨地体具有不同于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约 1170 Ma 的年龄峰值,而澳大利亚具有和其吻合的峰值认为拉萨地体是石炭 二叠纪时期从澳大利亚冈瓦纳裂离出来的。2.1.5 印度大陆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南侧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属于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喜马拉雅北以雅鲁藏布缝合带(ITS)为界与拉萨地体分离,南以主前锋逆冲断层(MFT)为界与印度地台分开。喜马拉雅内部根据一系列北倾的断层可分为特提斯喜马拉雅(Tethyan Himalaya)、高喜马拉雅(High Himalaya)、低喜马拉雅(LesserHimalaya)以及亚喜马拉雅(Sub-Himalaya)四个亚区(Yin, 2006;图 2-2)。具体描述见 2.2 部分。
区域地质概况2.2 喜马拉雅地质概况早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喜马拉雅地区具有现今形态,并且随着造山带的演化,大型逆冲断层的形成使得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亚区。喜马拉雅地区被藏南拆离系(STDS)、主中央逆冲断层(MCT)和主边界逆冲断层(MBT)分为四个近东西向的亚区,从北往南依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以及亚喜马拉雅(Yin,2006)。在后碰撞过程中,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了两条东西展布超过 1800 km 的淡色花岗岩,以岩株状产出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穹窿之中的称为特提斯喜马拉雅,而沿 STDS 展布的淡色花岗岩岩株、岩基等称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Hodges, 2000; Yin, 2006;图 2-3)。
本文编号:278604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548;P618.2
【图文】:
区域地质概况2 区域地质概况2.1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早期,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形成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造山带的组成由北往南包括亚洲大陆的昆仑 祁连山、松潘 甘孜、羌塘、拉萨等地体以及印度大陆的喜马拉雅构造带(Yinand Harrison, 2000)(图 2-1)。
过对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的碎屑锆石和继承锆石进行对比发现拉萨地体具有不同于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约 1170 Ma 的年龄峰值,而澳大利亚具有和其吻合的峰值认为拉萨地体是石炭 二叠纪时期从澳大利亚冈瓦纳裂离出来的。2.1.5 印度大陆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南侧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属于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喜马拉雅北以雅鲁藏布缝合带(ITS)为界与拉萨地体分离,南以主前锋逆冲断层(MFT)为界与印度地台分开。喜马拉雅内部根据一系列北倾的断层可分为特提斯喜马拉雅(Tethyan Himalaya)、高喜马拉雅(High Himalaya)、低喜马拉雅(LesserHimalaya)以及亚喜马拉雅(Sub-Himalaya)四个亚区(Yin, 2006;图 2-2)。具体描述见 2.2 部分。
区域地质概况2.2 喜马拉雅地质概况早新生代以来,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使喜马拉雅地区具有现今形态,并且随着造山带的演化,大型逆冲断层的形成使得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亚区。喜马拉雅地区被藏南拆离系(STDS)、主中央逆冲断层(MCT)和主边界逆冲断层(MBT)分为四个近东西向的亚区,从北往南依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以及亚喜马拉雅(Yin,2006)。在后碰撞过程中,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了两条东西展布超过 1800 km 的淡色花岗岩,以岩株状产出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穹窿之中的称为特提斯喜马拉雅,而沿 STDS 展布的淡色花岗岩岩株、岩基等称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Hodges, 2000; Yin, 2006;图 2-3)。
本文编号:2786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8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