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动载扰动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机制及控制技术

发布时间:2020-08-12 12:30
【摘要】:冲击地压是威胁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矿井灾害之一。统计表明,大部分冲击地压发生在回采巷道中。目前,针对冲击地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发生机理、预测预警和解危措施方面。由于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发生地点的不确定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作为冲击地压的最后一道防线,预紧力锚杆支护系统与其作用范围内围岩共同形成的锚固承载结构决定了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对于动载冲击地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不仅承受较大静载,还受到频繁动载的扰动,其冲击破坏机理与静载巷道不尽相同。本文以开采深度大、采动应力高、受顶板动载扰动,且煤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等综合特征的义马矿区冲击地压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动载扰动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特征、破坏机理以及控制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义马矿区冲击地压巷道地质力学测试和典型冲击破坏实例实测分析,总结了动载冲击巷道冲击破坏特征和原因。结果表明:义马矿区动载扰动冲击地压巷道冲击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1)巷道围岩瞬时变形量大;(2)巷道底鼓严重;(3)变形破坏程度和震源能量正相关;(4)冲击破坏之前,巷道围岩缓慢变形严重;(5)锚杆支护体系严重失效。冲击破坏后的巷道表现为围岩节理、裂隙扩展贯通,强度和完整性弱化,锚固系统锚固性能(锚固力、预紧力)降低,锚固界面粘结劣化失效,锚杆产生塑性变形,杆体内部晶粒扭曲、畸变,晶粒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长,金相组织紊乱,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吸收功普遍降低。巷道冲击破坏的主要原因为:高原岩应力和采动应力叠加形成的高静载应力集中、坚硬顶板脆断形成的动载扰动、巷道围岩“外碎内脆”的结构特性以及锚杆支护参数不合理导致的锚固承载结构承载能力低。(2)建立了动静载联合作用下回采巷道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动载扰动作用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动载响应特征及冲击破坏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动载产生的反复压拉作用,极易造成锚固岩体扩容变形破坏或锚固系统失效,导致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应力波在深浅部围岩产生的动载应力差,是顶板锚固承载结构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不同深度围岩动态响应差异是巷帮锚固承载结构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演化过程为:顶板动载扰动→浅部围岩损伤变形破坏→锚固系统失效→锚固承载结构失去对深部围岩控制→围岩损伤破坏范围骤增→深部围岩能量瞬时释放→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动载扰动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的冲击破坏是在采动静载和动载驱动下的力学破坏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消耗、释放与转化。(3)提出了动载扰动下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准则和判据,基于响应面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功能,定量研究了单因素以及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动载扰动冲击地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必须满足应力和能量的双重“超载”条件,必要条件是:顶板动载和巷道围岩静载叠加强度大于锚固承载结构的承载能力,即应力超载;充分条件是:矿震余能和巷道围岩释放的弹性能量大于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耗能,且有盈余能量并可转化为冲击动能,即能量超载。围岩强度、震源距离、震源强度、原岩应力、支护强度等单因素和各因素交互作用对锚固承载结构变形量都有显著影响,不同组合条件下锚固承载结构的破坏模式可分为锚杆断裂型、锚固脱粘型、岩体主导型和复合型。(4)提出了动载扰动冲击地压巷道锚固围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降载-抗冲-吸能”稳定性控制原理、“深部卸压-浅部强支-巷表防护”多层次控制技术以及新型抗冲击锚杆支护材料。围岩卸压可以降低应力集中的程度和范围,降低深部围岩冲击破坏时能量释放的大小,增大动载传播的距离和衰减系数,减缓矿震动载对锚固承载结构的扰动,降低锚固承载结构发生冲击破坏的风险。针对不同锚固承载结构破坏模式,采用加长或全长高预应力锚固、超高强度长短锚杆协同支护以及全断面支护,可以有效提高冲击地巷道锚固承载结构自身的抗冲击性能和吸能特性。研发出的新型超高强、高冲击韧性套接锚杆的破断载荷与SKP22-1/1770型锚索相当,但套接锚杆的平均延伸率(19.5%)与冲击吸收功(128J)远超锚索。(5)开展了动载冲击地压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控制现场实践。采用人工爆破模拟矿震动载检验控制效果,围岩质点振动、锚固围岩损伤电磁波CT扫描、围岩变形和锚固系统受力等矿压监测结果显示:爆破产生的动载扰动,造成监测点位置围岩张性拉伸损伤破坏,且锚固范围内浅部围岩损伤破坏大于深部。由于锚固围岩的损伤破坏,大部分锚杆、锚索轴力突降,轴力损失率随着震源距离的增大呈乘幂关系衰减,随预紧力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在爆破动载作用下,监测区域巷道围岩未发生冲击破坏,巷道位移和锚杆(索)受力均在允许范围内。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353
【图文】:

冲击地压,矿井,灾害,静载


图 1.1 我国冲击地压灾害矿井数量及分布[2]Fig.1.1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mine impacted by coal burst in China[2]按照加载形式和载荷来源,冲击地压可分为静载型和动载型。静载冲击地压是由于采掘活动引起的采动应力超过煤岩体强度导致的煤体突然冲击破坏,破坏

冲击地压,类型,防控,监测预警


(a)静载冲击地压冲击显现(b)动载冲击地压图 1.2 冲击地压类型[10]Fig.1.2 Two types of coal burst[10]针对冲击地压灾害的控制主要分为监测预警和防控防治。目前,我国冲击地

冲击地压,围岩破坏,巷道,锚固


图 1.3 冲击地压巷道锚固围岩破坏现场Fig.1.3 Failure examples of bolt-supported roadways impacted by coal burst本文以开采深度大、采动应力高、受顶板动载扰动,且煤岩层具有冲击倾等综合特征的义马矿区冲击地压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林名;贺虎;何江;王正义;;冲击危险评价的相对应力集中系数叠加法[J];煤炭学报;2018年02期

2 袁亮;姜耀东;何学秋;窦林名;赵毅鑫;赵旭生;王凯;于庆;卢新明;李红臣;;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8年02期

3 姜福兴;杨光宇;魏全德;王存文;曲效成;朱斯陶;;煤矿复合动力灾害危险性实时预警平台研究与展望[J];煤炭学报;2018年02期

4 吕进国;王涛;丁维波;潘一山;南存全;;深部开采逆断层对冲击地压的诱导机制[J];煤炭学报;2018年02期

5 王爱文;潘一山;李忠华;赵宝友;;冲击地压巷道锚杆-围岩系统复刚度特性[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6 吴拥政;何杰;王洋;;特大断面冲击地压巷道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8年01期

7 翟明华;姜福兴;齐庆新;郭信山;刘懿;朱斯陶;;冲击地压分类防治体系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7年12期

8 何江;窦林名;王崧玮;山长昊;;坚硬顶板诱发冲击矿压机理及类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9 王宏伟;姜耀东;邓代新;张登强;吕进国;曾宪涛;;义马煤田复杂地质赋存条件下冲击地压诱因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S2期

10 焦建康;鞠文君;冯友良;;基于响应面法的煤柱下巷道稳定性多因素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寅;;全煤冲击地压巷道多层复合支护结构力学分析及应用[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冯俊军;应力波产生机制及对冲击地压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潘俊锋;冲击地压的冲击启动机理及其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3 付玉凯;高冲击韧性锚杆吸能减冲原理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4 何江;煤矿采动动载对煤岩体的作用及诱冲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鞠文君;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巷道冲击地压成因与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曹安业;采动煤岩冲击破裂的震动效应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潘立友;冲击地压前兆信息的可识别性研究及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磊;动载荷下回采巷道锚固荷载演化机理与控制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90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90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