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不同冻结温度下含砂粉质粘土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08:59
【摘要】:人工冻结法是一种特殊的地下施工方法,在掘进施工过程中,形成一定强度和厚度的冻结壁是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人工冻结壁一旦失效将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有效地判断冻结壁的发育状况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判断冻结壁发育状况的方法有测温数据推测法、水文孔水位观测法、冻结器内纵向测温判定法以及地质雷达探测法等。正常情况下,综合以上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冻结壁发育状况进行判断。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工况,也存在不能通过上述手段精确掌握冻结壁发育状况的情况,因此,探索一种新型的冻结壁发育状况检测手段迫在眉睫。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高效便捷、结果精确、适应性强的探测手段,在岩土工程领域有相当多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超声波在通过冻结土体前后,声学参数会随相态变化以及温度降低而改变,所以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作为冻结壁的发育状况检测的一种手段。但是,有关超声波检测冻结壁发育状况的理论还相当欠缺,对于超声波在冻结地层中传播的仿真研究也比较稀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不同冻结温度下含砂粉质粘土的超声波传播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选取含砂粉质粘土土样,采用温度、含水率、密度为三个水平的正交试验以及定含水率、定密度的温度单因素试验,进行人工冻土超声波测试,获取不同情况下人工冻土的声学参数,分析了声学信号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条件下温度与超声波波速以及衰减系数的关系表达式。通过敏感性分析得知,超声波波速对温度、含水率较敏感,对密度敏感度较差;衰减系数对温度较敏感,对含水率敏感度较差,对密度不敏感。提出了冻结壁温度场与超声波声场耦合的研究思路,确定了声-热单向间接耦合的方式,并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选取固体传热与压力声学瞬态模块,建立声-热单向间接耦合仿真模型,获得了不同冻结阶段含砂粉质粘土层的超声波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冻结壁从未交圈到交圈,超声波波形变化明显,平均声速逐渐增大,冻结42 d(交圈)的峰值声压比冻结40 d(未交圈)的峰值声压急剧增大了45.91%,据此可以有效地判断冻结壁的交圈情况。本文得出的人工冻土超声波检测室内试验以及声-热耦合数值模拟结果能够为含砂粉质粘土层人工冻结壁中超声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及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265.3
【图文】:

示意图,冻结壁,声波检测,示意图


煤科院建井所等单位利用研制的 DSC-1 型冻结壁声波检测仪先后在东滩副井(冻结深度151m)和潘集三号东风井(冻结深度358.5m)进行了超声波测量冻结壁厚度现场试验。具体测试方法如图1.1所示,在冻结区及外侧未冻土各有观测孔A(利用冻结管)和B(利用测温孔、专门的观测孔),在两孔内分别下放发射和接收的换能器,使两换能器在同一标高上。超声波在冻结区的速度为vd、在未冻结区域的速度为 vb。利用仪器测得超声波由A至B的通行时间,计算出该标高上的冻结壁外界面点C的位置。在不同的深度上依此测量,最终得出了冻结壁的外轮廓线。但是由于超声波检测信号处理技术较落后,检测精度较低。李栋国等利用 TICO 超声波检测仪测出在反复冻融条件下的波速变化。可见,利用冻土与未冻土之间超声波声学参数的差异

振动方向,纵波


图 2.1 纵波的振动方向Fig2.1 Direction of longitudinal wave vibration(TV、TH 波)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波,如

横波,振动方向,各向异性介质


波(TV、TH 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波,如图到交变的剪切应力作用时产生的,无法在气体、液体质中传播。横波对各向异性介质很敏感,在界面处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阳辉;胡向东;;卸载状态下立井冻结壁的力学分析[J];岩土力学;2018年S2期

2 张庆武;;宁夏红二煤矿风井冻结壁融化规律及成因[J];煤炭技术;2017年12期

3 任建喜;孙杰龙;张琨;王江;王东星;;富水砂层冻结斜井冻结壁厚度设计[J];煤炭技术;2016年11期

4 杨仁树;王千星;;基于复变函数的圆形水平冻结壁弹性分析与设计[J];煤炭学报;2016年05期

5 郭少华;付厚利;韩继欢;;朱集矿主井井筒冻结壁厚度参数优化应用[J];煤炭技术;2015年02期

6 王勇;杨维好;;圆形水平冻结壁弹性设计理论[J];煤炭学报;2015年09期

7 崔建军;;多圈管冻结壁冻结温度场数值计算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11期

8 郭永富;;深表土冻结壁变形规律[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11期

9 周晓敏;贺震平;纪洪广;;高水压下基岩冻结壁设计方法[J];煤炭学报;2011年12期

10 徐志伟;周国庆;魏洲;刘志强;赵晓东;田秋红;;深厚表土冻结壁厚度与深度关系的统计再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希圣;梁晋东;翁家杰;;隧道软土冻结壁厚度设计研究[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苏立凡;宁方波;徐兵壮;;冻结器复杂布置时冻结壁稳定温度场的计算[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上)[C];2012年

3 王长生;;深井冻结壁变形的分析[A];地层冻结工程技术和应用——中国地层冻结工程40年论文集[C];1995年

4 周晓敏;郭永富;赵志福;;渗流作用下竖井冻结壁形成规律的仿真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5 梁洪振;周晓敏;张绪忠;;地下水流对冻结壁形成的影响规律的模型试验分析[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6 王成博;汤江明;张海骄;;冻结井冻结壁解冻研究及壁间注浆时机分析[A];矿山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进展——2017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7 赵阳升;梁纯升;;冻结壁的温度场和弹塑性应力场的耦和分析[A];第三届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5年

8 张婷;杨平;;水平冻结温度场及不同因素对短管底部冻结壁厚度的影响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陈湘生;;冻结壁承载能力的分析[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汪仁和;陈远坤;;对巨野矿区冻结法凿井冻结壁温度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A];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秀 李亭;建立深大立井的“中国方案”[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年

2 张子倩;向地球深处要煤炭[N];青岛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雍海涛 蔺津 马丽娜;麦垛山,宁东煤海后起之秀誓采“太阳千万”[N];华兴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祁家录;“特凿”破茧彩虹飞[N];淮南日报;2005年

5 卜现山 胡矿礼;“亚洲第一井”冻结深井达到开挖标准[N];淮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华东;万福矿巨厚表土层均匀冻结壁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2 曹雪叶;人工冻土粘弹塑性蠕变本构理论及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3 赵明;袁大滩矿主斜井冻结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4 荣传新;深厚冲积层冻结壁与井壁的力学特性及其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王建州;深厚表土层非均质厚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宋常军;厚表土立井冻结工程热—力耦合效应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7 马茂艳;深厚冲积层立井井筒冻结压力分布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8 贾进锋;深厚富水表土层斜井冻结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9 郑铁骑;白垩系含水软岩地层冻结与强制解冻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陈军浩;多圈管冻结模型试验及人工冻土冻胀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峗;不同冻结温度下含砂粉质粘土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9年

2 王增;白垩系深厚富水砂岩层冻结壁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翔;地下水流速对冻结温度场影响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4 丁航;渗流作用下富水砂层冻结壁形成机理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8年

5 余泽洋;杭州地铁三号线端头井冻结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6 胡兵;深埋隧道水平竖直冻结壁相互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王志;基于温度场梯形分布的冻结壁力学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军浩;多圈管冻结壁的形成与融化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飞敏;白垩系地层冻结壁温度场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10 纪玉田;通风条件下竖井冻结壁解冻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2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92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5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