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店一矿102采区行人上山底鼓控制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D353
【部分图文】:
2 巷道底板受力变形理论分析在巷道开挖后,巷道的底鼓不仅仅受到围岩的原岩应力,而且还受到底板岩层所受到的力。当底板岩层的强度比较大时,底鼓变形的就比较小。当底板受到受到水的浸润形成膨胀,会更容易出现底鼓。对底板的控制等所以对底板的岩层进行受力分析就很有必要,对底鼓的产出原因有着重要意义[44]。2.1 巷道底板力学模型在岩石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等理论[45][46]中,巷道在没有开挖之前,上覆岩层的垂直应力属于弹性变形的性态。在开挖之后,就会出现应力的分布和集中现象。当围岩的岩体强度大于岩体的围岩应力,这时围岩就会出现一种弹性的状态,反之,则会出现塑性变形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利用极限平衡方程的理论等对 巷道底板应力分布如图 2-1(a)所示。为计算方便,底板应力分布图简化成图 2-1(b),图中为原岩应力,为巷道两帮作用于底板上的集中应力。
力应变分量的计算们用微元的方法,早底板岩层中取一个微元,微元体 M 的应力分布情示从图 2-2 可以看到,巷道底板的应力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成是线性载荷两种形式的组成,再用微积分的数学方法计算出底板岩层的应力分
图 2-8 巷道底板中线垂直应变道在开挖以后,两帮出现高支撑压力,形成应力集中,支承压力在底板当应力较大时,将造成底板的破坏。从图 2-5~2-7 可以看出,在两帮支用下,巷道底板中部垂直应力最大,底板容易破坏,应力呈现先增大后势;巷道底角两处的变形量也是最大最不稳定的,剪切力是最大的,所格外的重视。图 2-8 可以看出,我们从底板岩层深度的中看出,10-1.5 之间是个区间段到拉应变的作用力。1.5-4.5 又是一个区间段,在 1.5 处巷道底板岩层的是最小的,也就表明了此处是个很合理的垂直应力临界点,底板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在底板的岩层中,浅部容易鼓起突出,深部则是相反。在采过程中,我们知道,上覆岩层通过两帮传递到底板,底板的深部岩层错位离层,受到两帮的作用力后,底板易发生水平应力的集中挤压,产性流动底鼓。以上的理论分析,计算出了应变应力的结果,但是这只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炯;郝育喜;郭志飚;朱国龙;韩战;;亭南煤矿东翼轨道大巷底鼓力学机制及控制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2 刘少伟;张伟光;冯友良;;深井煤巷滑移型底鼓岩体运移机理及控制对策[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3 李伟;杨仁树;;深部岩石巷道底鼓流变分析[J];煤炭技术;2013年05期
4 王振;刘超;张建新;陈学海;;深部软岩底鼓巷道锚注联合支护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08期
5 黄胜;李自强;;袁店一井大断面软岩上山底鼓综合治理技术[J];煤矿安全;2012年04期
6 周冬磊;王连国;王占盛;黄继辉;;大断面软岩巷道底鼓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7 杨本生;耿学良;孙利辉;宋献忠;张利;;五阳矿厚煤层巷道底鼓机制及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8 吕国强;;深部软岩巷道底臌蠕变控制数值模拟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1期
9 刘恺德;刘泉声;刘滨;龚光庆;;地质异常带巷道稳定控制对策及效果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10 常聚才;谢广祥;;深部岩巷底鼓机理及底板超挖锚注回填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华磊;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规律及其对底板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权修才;城郊矿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损伤破坏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刘禹辰;中兴矿沿空留巷底鼓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李星;深部高水平应力巷道底鼓机理及连续“双壳”治理实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4 纪磊;常村矿S61#回风上山底臌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光程;深井软岩巷道底臌机理分析及治理加固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9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2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