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抽采下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机制研究
【部分图文】:
图1煤岩层位分布图Fig.1Horizonlayoutdrawingofcoalrockretainingandworkingfacegoaf图3沿空留巷上覆岩层运动及裂隙形成过程Fig.3Processofoverlyingstratamovementandfissureformationingob-sideentryretaining图2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管路布置Fig.2Pipelinelayoutofgasextractioningob-sideentry2.2采空区顶板裂隙发育高度分析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上、下煤层因采动影响,煤岩裂隙发育并相互串通,煤体相对破碎,漏风较为紊乱,自燃危险性增强。在下部煤层开采过程中,基本顶初次来压、垮落后,发生周期性来压、垮落,顶部岩层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4号煤层厚2.4m,4号煤层顶板属于中硬岩层,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裂隙带的高度,则裂隙带高度H计算如下。H=100∑M1.6∑M+3.6±5.6=100∑2.4m1.6∑2.4m+3.6m±5.6m=32.8m±5.6m(1)式中H为裂隙带高度,m;M为煤层厚度,m。即24208采空区顶板围岩导气带高度为27.2~38.4m。4#煤层回采后,裂隙带高度达到32m左右,3#煤层在4#煤层顶板上方10m处,处于裂隙的下部,裂隙发育充分,4#煤层的开采对3#煤层影响显著,3#煤层的透气性系数急剧增大。1092016年4月余明高,等:瓦斯抽采下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机制研究Apr.,2016
图1煤岩层位分布图Fig.1Horizonlayoutdrawingofcoalrockretainingandworkingfacegoaf图3沿空留巷上覆岩层运动及裂隙形成过程Fig.3Processofoverlyingstratamovementandfissureformationingob-sideentryretaining图2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管路布置Fig.2Pipelinelayoutofgasextractioningob-sideentry2.2采空区顶板裂隙发育高度分析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上、下煤层因采动影响,煤岩裂隙发育并相互串通,煤体相对破碎,漏风较为紊乱,自燃危险性增强。在下部煤层开采过程中,基本顶初次来压、垮落后,发生周期性来压、垮落,顶部岩层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4号煤层厚2.4m,4号煤层顶板属于中硬岩层,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裂隙带的高度,则裂隙带高度H计算如下。H=100∑M1.6∑M+3.6±5.6=100∑2.4m1.6∑2.4m+3.6m±5.6m=32.8m±5.6m(1)式中H为裂隙带高度,m;M为煤层厚度,m。即24208采空区顶板围岩导气带高度为27.2~38.4m。4#煤层回采后,裂隙带高度达到32m左右,3#煤层在4#煤层顶板上方10m处,处于裂隙的下部,裂隙发育充分,4#煤层的开采对3#煤层影响显著,3#煤层的透气性系数急剧增大。1092016年4月余明高,等:瓦斯抽采下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机制研究Apr.,2016
图1煤岩层位分布图Fig.1Horizonlayoutdrawingofcoalrockretainingandworkingfacegoaf图3沿空留巷上覆岩层运动及裂隙形成过程Fig.3Processofoverlyingstratamovementandfissureformationingob-sideentryretaining图2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管路布置Fig.2Pipelinelayoutofgasextractioningob-sideentry2.2采空区顶板裂隙发育高度分析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上、下煤层因采动影响,煤岩裂隙发育并相互串通,煤体相对破碎,漏风较为紊乱,自燃危险性增强。在下部煤层开采过程中,基本顶初次来压、垮落后,发生周期性来压、垮落,顶部岩层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4号煤层厚2.4m,4号煤层顶板属于中硬岩层,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裂隙带的高度,则裂隙带高度H计算如下。H=100∑M1.6∑M+3.6±5.6=100∑2.4m1.6∑2.4m+3.6m±5.6m=32.8m±5.6m(1)式中H为裂隙带高度,m;M为煤层厚度,m。即24208采空区顶板围岩导气带高度为27.2~38.4m。4#煤层回采后,裂隙带高度达到32m左右,3#煤层在4#煤层顶板上方10m处,处于裂隙的下部,裂隙发育充分,4#煤层的开采对3#煤层影响显著,3#煤层的透气性系数急剧增大。1092016年4月余明高,等:瓦斯抽采下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漏风机制研究Apr.,20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华兵;综放沿空留巷充填工艺设计实例分析[J];山西煤炭;2003年01期
2 殷永坤;杨振波;;浅谈煤矸碴混凝墙在中厚煤层沿空留巷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5期
3 冯立彦;沿空留巷在富强煤矿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4年07期
4 马立强,张东升;综放巷内充填沿空留巷工业试验[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马立强;张东升;;综放巷内充填原位沿空留巷工业性试验[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李晋平;综放开采沿空留巷矿压观测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年01期
7 朱川曲;张道兵;施式亮;缪协兴;;综放沿空留巷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分析[J];煤炭学报;2006年02期
8 华心祝;;我国沿空留巷支护技术发展现状及改进建议[J];煤炭科学技术;2006年12期
9 李远辉;孙业尧;;Y型通风沿空留巷支护匹配技术[J];煤矿安全;2007年02期
10 王国臣;;“沿空留巷”在采煤工作面下巷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缪协兴;张东升;段庆芳;赵英利;;综放沿空留巷充填巷帮变形机理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郑富洋;;探讨解决沿空留巷注浆施工的几个突出问题[A];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9年
3 武书泉;;柔模泵注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方案设计[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4 李晋平;;综放大断面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研究[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5 高明涛;;沿空留巷围岩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稳定性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学彬;曲广龙;黄万鹏;张国炎;陆侃;王军;;高支承压力区沿空留巷充填体强化支护的数值模拟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晋平;;综放大断面沿空留巷三维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8 李永浍;张鸿斌;李建卫;;凤凰山矿坚硬顶板条件下沿空留巷无煤柱回采的试验[A];全国煤矿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技术[C];2012年
9 李群;刘树宏;李辰龙;李欣;;困难条件下锚网索支护沿空留巷Y形通风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晋平;;综放大断面沿空留巷三维数值模拟研究[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常素莉邋通讯员 薛喜忠 梁军;充填式沿空留巷新技术在陶一矿获成功[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2 张延颖;河北金牛葛泉矿沿空留巷创效近千万元[N];科技日报;2008年
3 张庆良 贾世方;沿空留巷减少煤柱损失[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李仁堂 通讯员孔繁锋 曹琰;沿空留巷“留”出效益 煤柱回收“榨”尽资源[N];中国煤炭报;2012年
5 任润山 薛喜忠;给难题一个漂亮答案[N];中国煤炭报;2010年
6 首席记者 柳尧杰 通讯员 尹雪峰;鄂庄煤矿一项新技术创效千万元[N];莱芜日报;2009年
7 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矿 朱国平;巷旁充填沿空留巷Y型通风无煤柱开采技术在屯兰矿试验成功[N];山西科技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耿梦济 赵静;绿色输送助力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N];中国煤炭报;2013年
9 常培亮 孙达佳;金信粉煤灰厂两年“吃”掉电厂废渣10万立方米[N];太原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郭永跃 通讯员 彭忠 路凤国;一个工作面生出两个“胖娃娃”[N];中国煤炭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沿空留巷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吴存良;花山煤矿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支护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靳俊恒;沿空留巷弧形板结构分析及围岩控制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智强;双突矿井中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5 孙乐乐;大倾角中厚煤层软弱顶底板沿空留巷[D];重庆大学;2012年
6 彭娇娇;缓倾斜薄煤层沿空留巷下Y型通风及矸沙填充技术[D];重庆大学;2012年
7 王洪存;西坡煤矿沿空留巷工艺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丹;突出厚煤层顶分层膏体充填沿空留巷支护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忠平;深井厚煤层柔模泵注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大钊;柔模混凝土连续墙结构在回撤沿空留巷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3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33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