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流化床两段气化工艺中褐煤热解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09:20
   目前,我国煤制工业燃气主要以固定床气化技术为主,存在放大困难、原料成本高、对碎煤适用性差、焦油含量高等局限性,急需开发出可以处理廉价而丰富的碎煤、易大型化、燃气中焦油含量低的新型气化技术。为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提出了一种新型流化床两段气化技术,将煤气化过程解耦为两个子过程:煤热解在流化床热解器进行和半焦气化反应在输送床气化炉中实现,在气化炉中还可以强化焦油的高温裂解反应并利用热态半焦颗粒对其进行催化脱除。本论文围绕该技术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两种不同水分模式对上段煤热解过程的产物分布;利用热重-质谱联用分析仪考察了半焦对焦油脱除性能,探索了半焦对焦油的催化重整机理,确立了流化床两段气化工艺的优化操作条件,为工艺技术放大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低阶褐煤流化床热解过程的基础研究。重点考察了热解温度、外部水蒸气和内部含水对小龙潭褐煤在流化床内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N2气氛中,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气体产率明显增加、半焦和焦油产率都明显降低;两种不同模式的水分引入的水蒸汽使得半焦和焦油产率进一步降低,而气体产率、尤其是H2产率明显升高。对于固有含水煤样来说,任意温度下,半焦产率都是在Rw/c=19%达到最小值。与N2中的干燥煤相比,固有水分和模拟水蒸气条件都可以在低于700℃的温度下强烈促进焦油产率的提高。对于含水量为4%的情况,温度为600℃时,固有含水煤样的焦油产率低于模拟水蒸气条件下的焦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这种差异逐渐变小。在高含水14%条件下,特别是在700-800℃的热解温度下,固有含水煤样的焦油产率远高于具有模拟水蒸气条件下的焦油产率。(2)半焦气化活性与比表面积密切相关,低温条件下生成半焦的气化活性较低、蒸汽能提高半焦的气化活性。与纯N2气氛中煤热解产生的焦油相比,特别是在较高的水分含量下,固有水分和模拟水分均可促进低沸点馏分,即环数低于2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的产生。固有水分对重组分焦油重整的影响大于模拟水分,含水煤样生成的焦油重质组分随水分的增加而减少,导致更多的轻质组分和微分子化合物的产生,热裂解活性好。(3)焦油裂解特性和半焦脱除焦油的基础研究。在TG-MS联用仪中考察了升温速率、反应气氛、原始半焦、脱灰半焦对流化床热解生成焦油的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半焦催化重整在脱除重质组分焦油方面较热裂解更有效,可有效转化为小分子有效气体。通过脱灰半焦与原始半焦的对比发现,原始半焦中的S、Cl及金属元素有利于焦油的脱除。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530.2;TD84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煤气化原理概述
        1.2.1 热解反应过程
        1.2.2 气化反应过程
    1.3 气化工艺和典型气化技术
        1.3.1 固定床气化工艺
        1.3.2 气流床气化工艺
        1.3.3 流化床气化工艺
        1.3.4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流化床两段气化工艺
    1.4 热解气化过程中水分的影响
    1.5 半焦催化焦油脱除技术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仪器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2.1.1 流化床热解反应装置
        2.1.2 实验步骤
    2.2 产物表征与分析方法
        2.2.1 气体分析方法
        2.2.2 固体分析方法
        2.2.3 焦油分析方法
    2.3 实验计算方法
        2.3.1 流化速度计算
        2.3.2 热解产物产率计算
第3章 流化床内的煤热解特性
    3.1 实验原料分析
    3.2 气体产率及组分变化
    3.3 固体产率及表观特征
        3.3.1 热解产物半焦产率分析
        3.3.2 半焦分析表征
    3.4 焦油产率及特性研究
        3.4.1 焦油产率分析
        3.4.2 焦油多尺度表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油热裂解和催化脱除特性
    4.1 实验部分
        4.1.1 样品制备
        4.1.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升温速率对焦油裂解的影响
        4.2.2 气氛对焦油裂解的影响
        4.2.3 半焦对焦油催化重整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良;葛延;马玄恒;吕江;金晶;;小颗粒煤半焦的应用分析及展望[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7年06期

2 吴帆;刘长武;许晨曦;李晓龙;刁兆丰;冯波;孙位;;龙口油页岩及其半焦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矿业;2017年07期

3 刘丽婷;朱端旭;杨鑫;白斌;郑化安;;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中低温热解半焦中元素[J];广州化工;2017年21期

4 石岩峰;;半焦企业准入门槛高了多少?[J];环境经济;2015年09期

5 罗雄威;马宝岐;;活性半焦的应用性研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4年06期

6 孟祥嵩;贾相如;张晓龙;;褐煤半焦燃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煤炭技术;2014年09期

7 徐林;;半焦沫煅烧制取硫化钠工艺的研究[J];四川化工;2013年06期

8 刘殊远;汪印;武荣成;曾玺;许光文;;热态半焦和冷态半焦催化裂解煤焦油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9期

9 上官炬,李转丽,杨直,樊惠玲,沈芳,苗茂谦;高温热处理对活性半焦烟气脱硫的影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沈满珍;用气相色谱法研究煤与半焦的特性 Ⅲ.半焦与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活性[J];燃料化学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蓉栎;活性半焦协同处理烧结烟气污染物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2 叶超;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王朋;生物质半焦应用于高炉喷吹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4 李孝杨;油页岩热解半焦燃烧特性及热解/燃烧耦合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年

5 朱书骏;煤/半焦富氧预热燃烧特性及NO_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6 孙加亮;褐煤温和气化特性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7 许修强;预处理对胜利褐煤半焦原位气化特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8 周宏仓;流化床煤部分气化/半焦燃烧多环芳烃生成与排放特性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邢德山;工业半焦吸附脱除烟气中SO_2和NO_x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10 王俊琪;煤的部分气化及半焦燃烧系统集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宣乐;基于铁基载氧体的神东煤热解半焦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2 张婧;半焦基类石墨烯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3 姚汇蜂;富氧气氛下半焦与烟煤共燃的热重实验与切圆锅炉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4 王佳乐;双流化床解耦燃烧工艺中白酒糟部分气化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5 张莉娟;流化床两段气化工艺中褐煤热解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6 顾思云;优化级配制备高性能水—煤—半焦浆及其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年

7 刘营;低温热解挥发分析出过程中褐煤半焦化学结构改变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8 冯垣公;半焦在可视化流化床的中低温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9 唐亚鸽;高温高压快速加氢热解半焦气化及燃烧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0 李元君;褐煤微波热解及半焦特性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1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71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