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西秦岭及邻区电性结构与地震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21:29
   西秦岭地区位于南北地震构造带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交汇区,历史地震多发,其深部电性结构的研究对于地块动力学演化有重要的意义,也助于区域性地质问题、基础地质科学问题及地震相关问题的认识与解答。本文使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和“中央造山带及南北构造带交汇区大地电磁测深阵列观测”课题的大地电磁数据对西秦岭及邻区展开深部电性结构与地震关系的研究。首先,采用远参考、功率谱挑选等数据处理方法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数据。数据分析采用相位张量分析、阻抗张量分解及磁感应矢量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地壳及深部以二维构造为主,存在三维效应,在西秦岭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极化现象强烈,极化方向无规律,地质构造复杂,西秦岭地块和祁连地块中下地壳尺度的构造走向方向为明显的北西向,松潘-甘孜地块与四川盆地内中下地壳尺度的构造方向为北东向。然后,对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了二维与三维反演,获取了较为可靠的电性结构模型。电性结构模型表明,不同块体之间电性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分块与分层特征明显。祁连地块以高阻为主,地壳中存在有高导体,地块比较稳定。西秦岭地块电性分层明显,电性结构总体上表现为高阻-低阻-高阻分层特征,在中上地壳中出现明显高导异常体。松潘-甘孜地块的电性结构则较为复杂,而四川盆地深部电性结构简单,具有低阻-高阻-低阻三层分层结构。壳内高导体推测是部分熔融和含盐流体共同的结果所致,可能是青藏高原物质东移的通道。最后,结合地震资料,对西秦岭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与地壳变形、地震之间的关系、中强地震孕震环境及其地块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研究区受到挤压-阻挡作用,导致西秦岭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发生强烈的地壳变形,地震发生与电性结构密切相关。中强震地震震源区通常处于地壳变形强烈的地区;电性结构复杂,高电阻体具有一定规模,高低阻并列发育,且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有与之对应的断裂或能量释放通道。据此,认为龙门山断裂、西秦岭及松甘地块内存在着不稳定性,地震多发,而祁连地块则较为稳定。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315;P631.325
【部分图文】:

分布图,分布图,位置,分布特征


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大地电磁测深法是一种通过在地表观测天然交变电磁场分布特征,继而反演得同深度岩层的电性分布特征,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构造意义的地球物理方法个世纪的发展,大地电磁方法理论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矿产、油气及地热、环境与地质灾害研究、深部地球物理调查等领域。地球深部既是资源形成、藏的重要场所,也是火山、地震等灾害的发源地,而且地球深部的构造活动与变化关系紧密,地表的地球物理异常、地质构造等都受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力过程制约(滕吉文,2003)。另外,地震等自然地质灾害会对我国人民生命安大威胁。因此,对地球深部的结构和状态以及动力学过程研究,既有助于提高球形成、演化的认识,也能增强地质灾害预警能力。

宇航,构造背景,黑色,西秦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岩质砾岩层,下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和粉砂质板岩。三叠纪以来,陆相火山活动强烈遍,地表为沉积盖层所覆盖,中-新生代的红层沉积在西秦岭构造带内广泛分布(郭等,2009)。西秦岭构造带的南缘和北缘均有蛇绿岩带分布,表明该构造带在板块碰撞合时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块体(吴满路等,2008)。从松潘甘孜地体到西秦岭山脉广盖有三叠纪复理石杂岩,整合地覆盖在古生代浅海层序的顶部,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南分布有大范围三叠纪复理石沉积,认为是来自晚三叠时期西秦岭造山带的剥蚀作用成于晚二叠时期松潘甘孜地体不断增生到昆仑-西秦岭地体之后(Zhou and Graha993; Yin and Harrison, 2000)。

剖面,黑色,地震探测,反射剖面


岭及邻区地震探测剖面位置(底图据王椿镛,2015),黑色实线表示深地震射剖面,黑色虚线表示深反射剖面(截至 2017 年)(红色框内为研究区)。渭南剖面(张少泉等,1985);2、西吉—中卫剖面(李松林等,2001);3、临剖面(李清河等,1991);4、六盘山深反射剖面(李洪强等,2013);5、海g et al., 2014);6、玛沁—靖边剖面(Liu et al.,2006);7、通渭—黄陵;8、康县—十堰剖面(李英康等,2015);9、马尔康—曲禄—古浪剖面(张先康合作剖面和合作—临夏剖面(王海燕等,2014);11、花石峡—简阳剖面(崔作舟蒲江—阆中三角剖面(陈学波等,1988);13、大巴山深反射剖面(董树文等景泰剖面(Zhang et al., 2013);15、竹巴龙—资中剖面(王椿镛等 2003a面(王椿镛等,2003b);17、若尔盖—龙门山—四川盆地深反射剖面(Guo et茂县—阿坝剖面(嘉世旭等,2014);19、金川—芦山—乐山剖面(王帅军等20、玛多—共和—雅布赖剖面(郭文斌,20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文;;西秦岭构造运动的动力模式[J];西北地质;1988年01期

2 ;甘肃地质(1—8) 目录[J];甘肃地质;1989年00期

3 杜华明;延军平;;西秦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干旱灾害趋势[J];山地学报;2014年01期

4 刘伟;;甘肃西秦岭地区金成矿地质背景及找矿方向[J];甘肃科技;2008年04期

5 刘建宏,赵彦庆,张新虎;甘肃西秦岭地区成矿系列的初步厘定[J];甘肃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6 王传胜;李秋秋;;2000年以来西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以陇南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2期

7 徐凌云,姜桂华,李生永;西秦岭地区热矿水成因及开发前景[J];勘察科学技术;1997年06期

8 徐启平;西秦岭地区的麦秀群[J];地层学杂志;1994年04期

9 徐东;刘建宏;赵彦庆;;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西北地质;2014年03期

10 金炎;;化探异常查证在西秦岭地区找矿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2009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勇;西秦岭晚古生代地层地球化学动力学及盆地—造山—成矿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伏箭钢;西秦岭及邻区电性结构与地震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刘伟;西秦岭地区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3 陈鹏;西秦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4 周贤君;西秦岭代家庄铅锌矿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D];兰州大学;2017年

5 张家瑞;西秦岭善巴沟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D];长安大学;2017年

6 崔源远;青藏高原东北缘马泉—白河地区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2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882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