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6 18:11
  四川盆地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为多种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条件。三叠纪是四川盆地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构造环境从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引起的沉积相变、构造改造和物源变化为油气、页岩气、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孕育了元坝气田、普光气田、农乐钾盐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等大型矿(气)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富集油气、钾盐、锂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富集煤、油气、页岩气。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时期,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从向北倾斜的陆架-斜坡转向北侧隆起的海相前陆的障壁岛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为潮坪-泻湖-盐湖相等,盐类、锂矿主要富集在潮上带盐溶角砾岩以及白云岩中,油气主要富集在礁滩和粒屑滩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有利储层中。须家河组时期,研究区处于前陆盆地陆相沉积环境,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三角洲沼泽相煤层中,油气储集在河流-三角洲相的砂岩中。三叠系天然气主要赋存于三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下生上储型含油气系统的...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


中央造山带构造简图和研究区位置图(a-据姜春发等,2000;b-据王宗起等,2009)

南江,实测剖面,地质简图,位置图


第 2 章 区域地质背景2.2 区域地层特征四川盆地中各层系地层具有发育齐全、相对厚度大、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仅在区域上缺失泥盆纪地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盆地在前震旦系基底上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沉积了巨厚的海-陆相地层,总体上以三叠纪为界限,三叠纪之前为海相沉积,之后为陆相沉积(图 2-3)。

地质年表,四川盆地,国际,陆源碎屑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瑞替阶(Tong et al.,2019)。上述地层,侏罗系为一套以湖泊泊沉积为主的典型陆源碎屑岩,下部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平行不整不整合,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与上覆地层白垩系剑门关组之间以不整家河组为一套典型的陆源碎屑岩,而中下三叠统的雷口坡组、嘉陵型的海相碳酸盐地层,在雷口坡组内局部存在海相陆源碎屑岩地层特征如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桂东北恭城盆地的物源变迁: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J]. 喻文亮,庞崇进,Bryan Krapez,范可,温淑女,何斌,冯佐海,梁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6)
[2]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J]. 任纪舜,朱俊宾,李崇,刘仁燕.  地球科学. 2019(05)
[3]川东北黄金口背斜ZK001钻孔流体地球化学及含锂特征[J]. 高娟琴,于扬,仲佳爱,刘铸,张塞,庞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9(02)
[4]川东北宣汉地区雷口坡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 秦骐瑞,徐争启,柏勇,杨凯,陈欢.  河南科技. 2019(02)
[5]Triassic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J]. Jinnan TONG,Daoliang CHU,Lei LIANG,Wenchao SHU,Haijun SONG,Ting SONG,Huyue SONG,Yuyang W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9(01)
[6]川东北普光地区发现新型杂卤石钾盐矿[J]. 郑绵平,张永生,商雯君,邢恩袁,仲佳爱,桂宝玲,彭渊.  中国地质. 2018(05)
[7]重庆市巫溪县某研究区煤炭资源勘查[J]. 康勇.  山西建筑. 2018(27)
[8]华北克拉通西北缘中—晚奥陶世构造体制转换事件的新发现及对找钾的启示[J]. 王振涛,郑绵平.  地球学报. 2017(S1)
[9]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白云岩成因机理[J]. 徐守成,李国蓉,张小青,吴亚军,景小燕,刘远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4)
[10]南大巴山前陆冲断褶皱带断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保存研究[J]. 周业鑫,丁俊,余谦,王剑,熊国庆,门玉澎,熊小辉,邓奇.  地质学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大巴山弧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 李金玺.成都理工大学 2014
[2]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火山作用的古气候影响和生物多样性响应[D]. 孙亚东.中国地质大学 2013
[3]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D]. 钟怡江.成都理工大学 2012
[4]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形成过程[D]. 王涛.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5]中—新生代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D]. 李智武.成都理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川南地区须家河组页岩气资源远景评价[D]. 牟必鑫.成都理工大学 2014
[2]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与层序特征精细研究[D]. 郝景宇.长江大学 2012
[3]川东北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D]. 淡永.成都理工大学 2011
[4]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 王峻.成都理工大学 2007
[5]南大巴构造特征及演化[D]. 石文斌.中国地质大学 2007
[6]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D]. 高红灿.成都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61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961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c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