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稀疏变换反褶积和高精度子波提取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8:03

  本文关键词:稀疏变换反褶积和高精度子波提取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地震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目前构造简单的油气藏已经勘探完毕,利用分辨率较低的地震资料,已经很难发现地质构造复杂、规模较小以及埋藏较深的隐蔽油气藏。迫切需要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能有效地进行层位标定、识别小构造或断层等。因此,本文研究了提高地震纵向分辨率的反褶积方法以及针对子波提取的限制条件研究了基于高阶统计的子波提取方法。 论文首先对反褶积方法以及子波提取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一些缺点。反褶积方法作为提高地震纵向分辨率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的方法主要有最小平方法(Least Square Deconvolution)、脉冲反褶积(Spike Deconvolution)、预测反褶积(Predictive Deconvolution)、同态反褶积(Homomorphic Deconvolution)以及稀疏脉冲反褶积(Sparse SpikeDeconvolution)等,这些方法都必须在某种假设条件才能使用,而且它们受噪音的干扰较大,在增强有效信号的同时使得噪音也增强了。常规反褶积法多是以单道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破坏了地震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为此,论文在分析了多尺度变换的特性后,提出利用Curvelet变换来表示地震的反射信号,该方法不需要假设反射信号是稀疏的,通过利用稀疏的Curvelet系数来表达反射信号的稀疏性,而且利用多维空间变换,以多维反褶积的方式代替了传统单道反褶积方式,理论上保持了地震反射信号的连续性。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反褶积问题归结为一个l1范数最优化问题,并介绍了该问题的求解方法,最后选取软阈值迭代(IST)算法来进行计算。论文利用了理论数据分析了基于Curvelet变换反褶积方法的分辨能力,发现该方法在噪音干扰较弱时能准确计算出大于8ms的地层厚度,,在噪音干扰较大时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于小于8ms的地层厚度,该方法计算的结果略小于地层真实厚度,总体效果要优于地震视厚度。除此之外,论文还利用理论数据分析了基于Curvelet变换反褶积方法保持同相轴连续性能力以及对噪音的敏感性,并与传统的稀疏脉冲反褶积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Curvelet变换反褶积能有效地保持同相轴的连续性,并且提高分辨率的同时压制了噪音。最后,论文利用了实际地震数据对基于Curvelet变换反褶积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论文针对软阈值迭代(IST)算法计算参数选择问题,做了理论数据试验,给出了一个选择计算参数的参考原则,即:在选择迭代次数时,如果迭代次数较少,剖面的分辨率会比较低,增加迭代次数可改善,但会增加计算时间,当迭代次数到达一定值后,剖面的分辨率从也不会再提高;在选择阈值时,可根据数据的噪音的强弱来设定相应的阈值,噪音较强时就设定保留较少的Curvelet系数,噪音较弱时可设定保留较多的Curvelet系数。 地震反褶积的目的是压缩地震子波,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提取子波,那么就能更好地消除子波的影响提高地震分辨率,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假设子波最小相位和反射系数是白噪序列,以地震道自相关代替子波自相关求得反褶积算子,但这是不准确的,或者在复赛谱域对子波和反射系数进行分离。随着高阶统计量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利用高阶统计量来提取地震子波的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利用高阶统计量可分别从时间域和频率域来提取子波,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高阶统计的复赛谱子波提取方法,重点介绍了复倒双谱以及复倒三谱的提取原理。首先,将子波分解为最小相位和最大相位分量后,然后利用地震道信号的高阶累积量与子波高阶累积量在复赛谱域的关系,建立一个方程组,分别计算出子波的最小相位和最大相位分量,进而可求得子波。该方法不需要子波最小相位的假设,可提取任意相位的子波,从而摆脱了子波最小相位的限制条件。论文还讨论了高斯噪音对于复倒双谱以及复倒三谱子波提取方法的影响,理论实验表明,由于高斯噪音的高阶累积量恒为零,该方法可抑制任何强度的高斯噪音。 考虑到子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衰减,在一定时间段内,子波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段提取子波。这就要求子波提取方法在数据量较少时也能准确的提取出子波。论文提出了采用平滑窗函数来改善高阶累积量的估计,并讨论了数据长度对子波估计的影响。 最后,论文结合两种方法,对实际数据进行了处理,验证了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反褶积 子波提取 分辨率 信噪比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3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反褶积方法研究现状13-15
  • 1.2.2 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研究现状15-17
  • 1.3 论文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结构17-19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7-18
  • 1.3.2 论文的结构18-19
  • 第2章 反褶积方法原理概述19-28
  • 2.1 地震记录模型19-20
  • 2.2 反褶积基本原理20-21
  • 2.3 常用反褶积方法21-28
  • 2.3.1 最小平方反褶积21-23
  • 2.3.2 预测反褶积23-26
  • 2.3.3 同态反褶积26-28
  • 第3章 基于稀疏变换反褶积方法28-49
  • 3.1 Curvelet 变换理论28-32
  • 3.1.1 Curvelet 理论28-31
  • 3.1.2 Curvelet 稀疏逼近原理31-32
  • 3.2 基于稀疏变换反褶积原理32-33
  • 3.3 l 1最优化求解算法33-35
  • 3.4 理论数据分析35-41
  • 3.4.1 楔形模型实验35-37
  • 3.4.2 薄层模型及噪音敏感性试验37-41
  • 3.5 计算参数的影响41-44
  • 3.5.1 迭代次数的影响41-43
  • 3.5.2 阈值的影响43-44
  • 3.6 实际数据分析44-48
  • 3.7 小结48-49
  • 第4章 高精度地震子波提取方法49-72
  • 4.1 地震信号高阶统计特性分析49-52
  • 4.1.1 高阶累积量以及高阶谱定义49-50
  • 4.1.2 地震信号高阶统计特性50-52
  • 4.2 混合相位地震子波分解52
  • 4.3 复倒双谱提取子波方法52-56
  • 4.3.1 复倒双谱提取子波原理52-55
  • 4.3.2 复倒双谱提取子波计算方法55-56
  • 4.4 复倒三谱提取子波方法56-58
  • 4.4.1 复倒三谱子波提取原理56-57
  • 4.4.2 复倒三谱提取子波计算方法57-58
  • 4.5 利用平滑窗改进高阶累积量估计58-60
  • 4.6 子波估计步骤60-63
  • 4.6.1 复倒双谱估计子波步骤60-62
  • 4.6.2 复倒三谱估计子波步骤62-63
  • 4.7 理论数据实验63-68
  • 4.7.1 合成理论数据63-64
  • 4.7.2 子波估计实验64-67
  • 4.7.3 数据长度对子波估计的影响67-68
  • 4.8 实际地震资料处理68-71
  • 4.9 小结71-72
  • 第5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80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发;彭更新;翟桐立;李皓;;基于目标函数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燕;岳利英;于翠格;杜晓玲;付新新;;提高气田储层预测精度技术研究[J];河南化工;2011年06期

3 郭燕珩;韩国猛;李鹏飞;董素杰;胡晋男;袁雪花;唐鹿鹿;;地震反演技术在歧北斜坡沙一段下亚段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油气地球物理;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营;李振春;;自适应谱模拟反褶积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华锋;陈小宏;侯波;;基于逆散射级数的子波提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屠宁;庞廷华;陆文凯;;基于子波提取的油气系数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猛;匡斌;孟祥宾;徐兆涛;;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于永才;王尚旭;袁三一;;部分频段地震子波提取[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边西燕;唐文榜;;宽带约束反演中的正反演联合层位标定技术[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马宏达;胡天跃;;基于高价统计量的多约束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刘仲一;王旭辉;韩其玉;;利用神经网络实现确定性反褶积[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申大媛;;岩性圈闭识别技术在茨榆坨油田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龚仁彬;强芳青;张巧风;仝兆岐;;基于高保真地震资料的含气检测方法应用研究[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伍志明;高陡复杂构造储层及气水的地震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2 杨培杰;地震子波盲提取与非线性反演[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徐善辉;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地震噪声衰减与薄层预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大江;稀疏变换反褶积和高精度子波提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钟宙灿;基于时频分析的锚杆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曹艳玲;一种地震子波提取的高阶累积量方法[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何强;深度域多波子波研究及岩性参数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路荣亮;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高阶累积量地震子波提取[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王锐;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气田储层反演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石蜀松;三维多波层位标定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彭传平;宽带约束反演方法实现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唐湘蓉;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0 吴鹏;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稀疏变换反褶积和高精度子波提取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01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4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