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大红山铁铜矿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控矿作用

发布时间:2021-03-19 08:08
  根据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探采工程揭露控制情况和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结合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系统分析了大红山铁铜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控矿作用。研究表明:大红山铁、铜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古海底火山活动,此后矿床又经后期变质作用、构造及与岩体侵入有关的热液活化等多期地质作用改造;在诸多成矿控制因素中,地层、构造控制着矿体的产出和分布;岩性岩相控制着矿体及矿石类型;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火山活动中心控制了矿床类型及规模;岩体侵入相关的热液活动对矿床起到进一步的改造和富集作用。 

【文章来源】:现代矿业. 2020,36(08)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大红山铁铜矿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控矿作用


辉长辉绿岩产状剖面

矿体形态,矿体形态,剖面,层状


从垂直剖面上看(图2),I号铁铜矿带产于于曼岗河组中上部,产于曼岗河组第三岩段(Pt1m3)变钠凝灰岩、石榴角闪片岩、黑云钠长片岩及白云石大理岩中,由Ⅰ1、Ⅰ2、Ⅰ3含铁铜矿体及Ⅰ0、Ⅰa、Ⅰb、Ⅰc含铜铁 (磁铁、菱铁)矿体组成,“三铜四铁”呈层状、似层状、条纹条带状交替叠置,沿层产出,与围岩产状一致。Ⅱ号铁矿带产于红山中下部,即红山组第一岩段(Pt1h1)火山角砾岩、变钠质熔岩及变钠质凝灰岩中,由 Ⅱ1、 Ⅱ2、 Ⅱ3,Ⅱ4 ,Ⅱ5诸矿体群组成,呈似层状、厚层状、透镜状沿层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Ⅲ号铁铜矿带产于红山中上部,即红山组第二岩段(Pt1h2)凝灰片岩、石榴绿泥角闪片岩夹薄层白云石大理岩中,由Ⅲ1铁矿体、Ⅲ2含铁铜矿体群组成,呈层状、似层状沿层产出,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Ⅳ号铁矿带产于红山组第三岩段(Pt1h3)下部的暗绿色角闪变钠质熔岩中,由Ⅳ1、Ⅳ2、Ⅳ3、Ⅳ4矿体群组成,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沿层产出,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Ⅴ号铁矿带产于红山组第三岩段(Pt1h3)上部与肥味河组的接触处,其围岩为钠长石化角闪变钠质熔岩,由Ⅴ1、Ⅴ2、Ⅴ3、Ⅴ4诸矿群 (或矿体)组成,呈似层状、扁豆状、不规则囊状产出,产状形态复杂。Ⅵ号矿带为贫铁矿化带产于曼岗河组第二岩段(Pt1m2)中部镜铁片状钠长岩中,由Ⅵ1、Ⅵ2矿体组成,矿石品位低,规模小,呈似层状沿层产出。Ⅶ号矿带为含铜贫铁矿带,产于曼岗河组第一岩段(Pt1m1)底部角闪钠长片岩、镜铁片状钠长岩中,为小型含铜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层产出。图2 A32号剖面矿体形态特征[1]

矿体形态,矿体形态,矿体,剖面


图2 A32号剖面矿体形态特征[1]全矿区共有79条矿体 ,其中3条大型矿体(即Ⅱ1号铁矿体、Ⅰ2、Ⅰ3号铜矿体),12条中型矿体,64条小型矿体[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红山铜矿Ⅰ号铁铜矿带成矿控矿因素及分布富集规律[J]. 胡光龙,韩繁国.  云南冶金. 2006(05)
[2]大红山式铁、铜矿床的形成机理—海底火山成矿模式[J]. 沈远仁.  地质科技情报. 1982(S1)

硕士论文
[1]云南省大红山铁铜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贺宁强.昆明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89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089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