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栖霞山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S-C-O同位素证据
发布时间:2021-03-22 09:16
为揭示江苏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对取自该矿床两个深钻孔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及S、C、O稳定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矿化早期的磁铁矿具有Ag-Pb-Zn热液矿床特征;不同成矿期的闪锌矿中的Fe含量有从成矿早期到晚期逐渐降低的趋势,暗示成矿是一降温过程。同位素分析样品采用微钻取样,测试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铅锌硫化物的δ34S值为-4.44‰~7.22‰,表明硫主要为岩浆来源;围岩中硫化物的δ34S值较矿石的δ34S值要小,结合地层中存在沉积型黄铁矿,推测部分硫来自地层。脉石矿物的C、O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期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晚期方解石脉的C、O同位素更接近岩浆范围,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热液与围岩的反应强度降低。栖霞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热液,温度、围岩性质是制约矿质沉淀的重要因素。
【文章来源】: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中东部大地构造简图(a)、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侵入岩和火山盆地)及
矿区内未见岩体出露,仅在矿区东南9 km处见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西南9 km处见有辉石闪长岩,在甘家巷矿段地表及个别钻孔深部仅见闪长玢岩岩脉(杨元昭, 1986; 蒋慎君和刘沈衡, 1990; 徐忠发和曾正海, 2006; 桂长杰, 2012)。矿体主要沿纵向断裂(F2)、不整合面、北西向横断裂,以及层间错动和层间裂隙、古岩溶构造等位置呈似层状和不规则状分布(囊状、脉状和层状)(图2c)。矿区分6个矿段,以虎爪山、甘家巷、平头山、西库矿段为主。大小矿体近70个,其中主矿体6个,1号矿体最大,占据虎爪山矿段的93%(图3)。主矿体一般走向北东50°左右,延长近5 km,矿体厚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平均厚度23.1 m(桂长杰和景山, 2011)。矿体倾向北西,其上部受不整合面控制,下部受纵向断裂控制。矿体上部平缓(倾角约30°)、下部陡立(倾角约85°),最大倾向延伸500 m以上(桂长杰和景山, 2011)。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次为白云石、铁白云石、锰白云石、重晶石;少量的石膏、滑石、萤石、绢云母等。方解石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方解石与矿石矿物共生,局部重结晶,粒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晚期方解石结晶较好,集合体呈不规则团块状、脉状,切割早期矿物与围岩(图4e)。矿体围岩蚀变比较微弱,范围较小,一般在矿体顶、底板出现数十厘米宽的褪色蚀变带(图4e),常见硅化(图4f)、大理岩化、绿泥石化,局部有绢云母化。硅化呈似层状、不规则状和透镜状的他形-半自形微晶,多沿层理顺层充填(层间破碎带)交代。大理岩化的原岩为细晶灰岩,经重结晶作用,粒径明显加大,集合体呈镶嵌结构。岩石裂隙中可见后生方解石。绿泥石化呈微粒状,其集合体呈次圆状、不规则状,部分沿层理方向呈不规则细脉状分布,部分呈浸染状不均匀分布。绢云母化为鳞片状,其集合体呈浸染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石英碎屑之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铅同位素证据[J]. 张明超,陈仁义,叶天竺,李景朝,吕志成,何希,陈辉,姚磊. 岩石学报. 2017(11)
[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J]. 周涛发,王世伟,袁峰,范裕,张达玉,常印佛,Noel CWHITE. 岩石学报. 2016(02)
[3]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探讨[J]. 张明超,李景朝,左群超,甄世民,张志辉,李永胜,梁婉娟,孙克峰,贾文彬. 中国矿业. 2015(S2)
[4]新疆西天山松湖铁矿床磁铁矿成分特征及其成因[J]. 朱维娜,王义天,王春龙,张兵,张立成,任毅,肖燕红,袁彦超,胡相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10)
[5]宁镇中段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成岩成矿指示意义[J]. 关俊朋,韦福彪,孙国曦,黄建平,王丽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2)
[6]宁镇地区燕山期侵入岩锆石U-Pb定年:长江中下游新一期成岩成矿作用的年代学证据[J]. 王小龙,曾键年,马昌前,李小芬,吴亚飞,陆顺富. 地学前缘. 2014(06)
[7]长江中下游燕山期最新的成岩成矿事件:来自宁镇地区的证据[J]. 孙洋,马昌前,刘园园. 科学通报. 2014(08)
[8]宁镇地区安基山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曾键年,李锦伟,陈津华,陆建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1)
[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与矿产研究进展[J]. 周涛发,范裕,袁峰,钟国雄. 岩石学报. 2012(10)
[10]湖南东坡柴山-蛇形坪一带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 吴胜华,刘澜明,尹冰,郭春丽,李铁钢,乐国良,刘晓菲. 矿床地质. 2012(02)
博士论文
[1]湖南柿竹园花岗岩体远接触带Pb-Zn-Ag矿脉成矿机理[D]. 吴胜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明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硕士论文
[1]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于海华.合肥工业大学 2016
[2]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D]. 桂长杰.南京大学 2012
[3]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D]. 付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本文编号:3093978
【文章来源】: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3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中国中东部大地构造简图(a)、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侵入岩和火山盆地)及
矿区内未见岩体出露,仅在矿区东南9 km处见有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西南9 km处见有辉石闪长岩,在甘家巷矿段地表及个别钻孔深部仅见闪长玢岩岩脉(杨元昭, 1986; 蒋慎君和刘沈衡, 1990; 徐忠发和曾正海, 2006; 桂长杰, 2012)。矿体主要沿纵向断裂(F2)、不整合面、北西向横断裂,以及层间错动和层间裂隙、古岩溶构造等位置呈似层状和不规则状分布(囊状、脉状和层状)(图2c)。矿区分6个矿段,以虎爪山、甘家巷、平头山、西库矿段为主。大小矿体近70个,其中主矿体6个,1号矿体最大,占据虎爪山矿段的93%(图3)。主矿体一般走向北东50°左右,延长近5 km,矿体厚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平均厚度23.1 m(桂长杰和景山, 2011)。矿体倾向北西,其上部受不整合面控制,下部受纵向断裂控制。矿体上部平缓(倾角约30°)、下部陡立(倾角约85°),最大倾向延伸500 m以上(桂长杰和景山, 2011)。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次为白云石、铁白云石、锰白云石、重晶石;少量的石膏、滑石、萤石、绢云母等。方解石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方解石与矿石矿物共生,局部重结晶,粒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晚期方解石结晶较好,集合体呈不规则团块状、脉状,切割早期矿物与围岩(图4e)。矿体围岩蚀变比较微弱,范围较小,一般在矿体顶、底板出现数十厘米宽的褪色蚀变带(图4e),常见硅化(图4f)、大理岩化、绿泥石化,局部有绢云母化。硅化呈似层状、不规则状和透镜状的他形-半自形微晶,多沿层理顺层充填(层间破碎带)交代。大理岩化的原岩为细晶灰岩,经重结晶作用,粒径明显加大,集合体呈镶嵌结构。岩石裂隙中可见后生方解石。绿泥石化呈微粒状,其集合体呈次圆状、不规则状,部分沿层理方向呈不规则细脉状分布,部分呈浸染状不均匀分布。绢云母化为鳞片状,其集合体呈浸染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石英碎屑之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铅同位素证据[J]. 张明超,陈仁义,叶天竺,李景朝,吕志成,何希,陈辉,姚磊. 岩石学报. 2017(11)
[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J]. 周涛发,王世伟,袁峰,范裕,张达玉,常印佛,Noel CWHITE. 岩石学报. 2016(02)
[3]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探讨[J]. 张明超,李景朝,左群超,甄世民,张志辉,李永胜,梁婉娟,孙克峰,贾文彬. 中国矿业. 2015(S2)
[4]新疆西天山松湖铁矿床磁铁矿成分特征及其成因[J]. 朱维娜,王义天,王春龙,张兵,张立成,任毅,肖燕红,袁彦超,胡相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10)
[5]宁镇中段中酸性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成岩成矿指示意义[J]. 关俊朋,韦福彪,孙国曦,黄建平,王丽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2)
[6]宁镇地区燕山期侵入岩锆石U-Pb定年:长江中下游新一期成岩成矿作用的年代学证据[J]. 王小龙,曾键年,马昌前,李小芬,吴亚飞,陆顺富. 地学前缘. 2014(06)
[7]长江中下游燕山期最新的成岩成矿事件:来自宁镇地区的证据[J]. 孙洋,马昌前,刘园园. 科学通报. 2014(08)
[8]宁镇地区安基山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曾键年,李锦伟,陈津华,陆建培.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1)
[9]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与矿产研究进展[J]. 周涛发,范裕,袁峰,钟国雄. 岩石学报. 2012(10)
[10]湖南东坡柴山-蛇形坪一带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 吴胜华,刘澜明,尹冰,郭春丽,李铁钢,乐国良,刘晓菲. 矿床地质. 2012(02)
博士论文
[1]湖南柿竹园花岗岩体远接触带Pb-Zn-Ag矿脉成矿机理[D]. 吴胜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明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硕士论文
[1]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于海华.合肥工业大学 2016
[2]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D]. 桂长杰.南京大学 2012
[3]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D]. 付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本文编号:3093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09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