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西秦岭古迹金矿构造控矿解析

发布时间:2021-03-26 18:56
  西秦岭古迹金矿地处西秦岭凤—太泥盆纪热水沉积盆地的东部,是凤太矿集区内最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之一,位于银硐沟背斜核部,赋矿地层为中泥盆统大枫沟组下段变石英砂岩。通过对Q1含金石英脉的研究,认为大枫沟组下段变石英砂岩不但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也是主要的赋矿部位,银硐沟背斜核部的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带为主要含矿构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最初来源于岩浆热液,在早期形成的一系列NWW向断裂—褶皱带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中运移,同时从地层和围岩中萃取金,形成含矿热液,在背斜核部变砂岩内的断裂破碎带内聚集成矿,矿床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文章来源】:陕西地质. 2020,38(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西秦岭古迹金矿构造控矿解析


古迹矿区石英脉特征

古迹,构造位置,侵入岩,金矿


2 矿区地质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中上泥盆统一套碎屑岩地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发育,总体构造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另有北东向断层发育;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脉。

地质图,古迹,地质,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大枫沟组(D2d) 、中上泥盆统古道岭组(D2﹣3g)、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x)和九里坪组(D3j)。地层总体呈北西向展布,走向310°(图2)。其中大枫沟组主要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粉砂质板岩及粉砂质生物碎屑灰岩条带或透镜体,区内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该组地层内。2.2 构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岭凤太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 贺永平,杨永荣,杜建华,刘沉,闫宝华.  陕西地质. 2018(01)
[2]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J]. 王宗起,闫全人,闫臻,王涛,姜春发,高联达,李秋根,陈隽璐,张英利,刘平,谢春林,向忠金.  地质学报. 2009(11)
[3]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J]. 卢欣祥,李明立,王卫,于在平,时永志.  矿床地质. 2008(06)
[4]陕西省成矿区(带)的划分[J]. 宋小文,侯满堂,陈如意.  西北地质. 2004(03)
[5]秦岭地区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探讨[J]. 陈毓川,王平安,秦克令,赵东宏,毛景文.  矿床地质. 1994(04)



本文编号:310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10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