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布置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5 14:26
  在我国,许多矿区都存在不同地质条件的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情况。对于极近距离煤层开采,下行开采法应用最为广泛。极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中,上煤层采后采空区残留煤柱和上覆岩层的赋存状态对下煤层巷道的稳定性都有重大的影响,而确保下煤层回采巷道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选择合理的巷道位置与支护技术。因此,研究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布置和围岩控制技术对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金达煤矿二采区极近距离煤层赋存条件为基础,对上煤层9号煤采后的上覆坚硬顶板岩层沿倾向形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上覆坚硬顶板岩层沿倾向能够形成稳定的“类砌体梁”结构,该稳定结构可对下煤层回采巷道起保护作用;通过滑移线场理论计算了上部9号煤开采导致底板的破坏情况,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已超过两煤层的间距,波及到了下方10号煤层;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上煤层采空区残留的煤柱是稳定的;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了稳定煤柱下的底板岩层中的应力分布规律,为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布置提供依据;通过主应力改变量衡量底板煤岩层中的应力不均衡程度,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位置为处于底板煤层中的应力降低区和应力不均衡极小区并处于上煤层采后“类砌体梁”结构...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布置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压力拱假说模型

假说模型,悬臂梁


图 1-1 压力拱假说模型Fig.l-1 Model for hypothesis of pressure arch16 年德国学者 K.Stoke 提出了悬臂梁假说[16],该假说模型如图在一系列的梁(或板)的掩护之下,这些梁中的下层一部分在在工作面煤层上,其余上层部分则一端由煤壁支撑,另一端

假说模型,裂隙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折断。其断裂的步距能够由连续介质力学中有关公式计算给的周期来压现象作出较好的解释,但未考虑采场上覆岩层的运采场支架需要控制的悬臂梁范围,对覆岩结构形态和围岩应力947 年,比利时的 A 拉巴斯提出了预成裂隙假说[17]。该假说示的一系列“预成裂隙”所覆盖。顶板岩体在工作面煤体开挖用下产生裂隙,这些裂隙破坏了顶板岩层连续性,使其形成非在Ⅰ、Ⅱ、Ⅲ三个区域,Ⅰ区为应力降低区,Ⅱ区为应力升高区随着工作面煤体的开采而向前移动。预成裂隙假说指出煤层发生超前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支承压力的作用,但未能对采场上覆工作面周期来压进行解释,也未能确定支架需要控制的上覆岩压控制所需的相关参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P世界能源统计2014年评论[J]. 钱伯章.  电力与能源. 2014(05)
[2]上下采空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应力及破坏特征研究[J]. 张向阳,常聚才.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4(04)
[3]平朔矿区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 高建军,张忠温.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5)
[4]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展望[J]. 赵鲁涛,程蕾,薛美美,李冰冰,付敏.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5]极近距离煤层多采空区下巷道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支护对策研究[J]. 杨智文.  中国煤炭. 2014(04)
[6]急倾斜厚煤层走向长壁开采底板破坏滑移机理[J]. 张勇,张保,刘金凯,赵健健,吕伟伟,李琪.  煤炭科学技术. 2013(10)
[7]极近距煤层下位煤层巷道围岩控制原理及应用[J]. 张剑.  煤炭工程. 2013(08)
[8]近距煤层同采巷道优化布置研究[J]. 鲁岩,高杰,刘长友,马立强,王业常.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2(06)
[9]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工作面两巷合理位置确定[J]. 薛吉胜,范志忠,黄志增.  煤炭科学技术. 2012(04)
[10]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与支护技术[J]. 朱润生.  煤炭科学技术. 2012(04)

博士论文
[1]中兴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D]. 蔡光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2]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 翟成.中国矿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段晓博.太原理工大学 2013
[2]近距离煤层群采动后底板应力分布及回采巷道布置方式研究[D]. 张学斌.山东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19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119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b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