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16:26
  冲击矿压发生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多,灾害破坏严重,是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研究中的难题之一,冲击矿压的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意义重大。本文以胡家河煤矿4号煤层的赋存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为基础,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完善矿井冲击灾害应对能力,保障了煤炭安全、高效回采。运用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开展了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垮落的结构及关键层运动分析,得出了特厚煤层开采关键层的破断运动规律,分析了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步距,分析了关键层的复合效应对来压步距的影响;得出特厚煤层开采覆岩初次断裂后形成不规则的垮落带,高位基本顶达到极限跨距断裂后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结构;胡家河煤矿工作面基本顶的初次垮落步距为51.8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5.1m,来压步距总体呈现“两小一大”交替来压,平均动载系数为2.28,矿压显现剧烈。通过顶板结构运动分析,研究了覆岩结构运动及应力变化对冲击矿压的控制机理。从开采深度、煤岩冲击倾向性、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区段煤柱、顶板岩层结构等方面因素对冲击矿压危险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胡家...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与防治技术应用研究


胡家河煤矿工作面综合柱状图

煤矿开采,盘区,情况,工作面顺槽


盘区西部的工作面顺槽直接与中央大巷及总回风巷相连,不设盘区巷道;盘区东部布置五条盘区大巷,工作面顺槽与盘区大巷相连;中央大巷及盘区大巷两侧均留设80m的护巷煤柱。矿井的工作面采掘布置情况如图2.2所示。图 2.2 胡家河煤矿开采布置情况

冲击矿压,影响因素


2.4 胡家河煤矿冲击矿压影响因素分析冲击矿压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包括自然条件、开采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各因素对冲击矿压的影响和共同作用的关系如图2.3所示。图 2.3 冲击矿压影响因素2.4.1 自然影响因素自然地质因素主要是煤岩层的赋存特征,包括埋深、采厚、覆岩特征、地质构造等影响地应力特征的因素,煤岩冲击倾向性等自然属性也很大程度影响冲击矿压的发生。(1)开采深度煤层的开采深度直接决定了井下采掘空间的地应力大小,埋深越大的矿井,发生冲击矿压的危险性也就越大,且埋深大于500m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矿压的危险程度急剧增加,开采深度达到800m时,煤岩体的冲击指数比500m时增加了14倍。胡家河煤矿401105工作面地面标高为1039.4-1175 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动静载叠加原理的冲击矿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J]. 窦林名,白金正,李许伟,贺虎.  煤炭科学技术. 2018(10)
[2]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过斜交正断层冲击矿压防控技术[J]. 焦彪,冯龙飞,贺海鸿,史星星,田晓兵,杨力.  煤矿安全. 2018(09)
[3]煤矿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及应用[J]. 潘一山.  煤炭学报. 2018(08)
[4]基于能量理论的冲击地压细观过程研究[J]. 崔铁军,李莎莎,王来贵.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5]综放覆岩破断诱发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与实践[J]. 李振雷,何学秋,窦林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01)
[6]冲击地压分类防治体系研究与应用[J]. 翟明华,姜福兴,齐庆新,郭信山,刘懿,朱斯陶.  煤炭学报. 2017(12)
[7]煤矿深部采区冲击矿压典型案例及防治探讨[J]. 郭兴明,刘振江.  煤炭技术. 2017(04)
[8]关键层的复合效应及其对矿压显现的影响[J]. 付宝杰,高明中,涂敏,张平松.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02)
[9]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研究现状:机制、预警与控制[J]. 姜耀东,赵毅鑫.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11)
[10]矿震诱发型冲击地压临场预警机制及应用研究[J]. 姜福兴,姚顺利,魏全德,张立明,王颜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S1)

博士论文
[1]应变岩爆的岩体刚度效应研究[D]. 程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2]矿震震动波波速层析成像原理及其预测煤矿冲击危险应用实践[D]. 巩思园.中国矿业大学 2010
[3]组合煤岩的强度弱化减冲原理及其应用[D]. 陆菜平.中国矿业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深井特厚煤巷冲击矿压评价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乾.西安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14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214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