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用对煤表面疏水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02:28
疏水性是影响煤炭浮选的关键因素,煤堆自燃、电厂发电和煤粉高炉喷吹时的高温环境会改变煤表面的疏水性。本文选取不粘煤和无烟煤两种变质程度的低灰煤样为研究对象,分别在N2和乏氧气氛(3%O2+97%N2)下,采用温控管式炉模拟实际高温环境进行高温作用,应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表征高温作用前后煤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揭示了高温作用对煤表面疏水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不粘煤热解过程中的分解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液相产物,主要包括H2、CH4、CO、苯酚和不饱和烃;无烟煤的热解过程则相对温和,仅能检测出以CH4、CO2和CO为主的气相产物。热解作用后不粘煤和无烟煤的诱导时间均减小,浮物产率显著提高,当热解作用终温上升至800℃和900℃,且恒温时间超过15min时,煤样的浮物产率均大于90%。高温乏氧作用时,煤表面的-CH2-CH2-和芳香核上的C受到O原子的攻击而发生氧化,造成煤样明显失...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两种煤样的选取对应了自燃煤和无烟煤分别取自内蒙古自治区山不拉矿区与除煤样中原生无机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保证每需按《GB/T478-2008》,通过浮沉实验获得-1.4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如表 2-1 所示。表 2-1 不粘煤和无烟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 of non-caking and an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AdVdafFCdSt.dOdafCda 9.98 33.53 59.83 0.22 14.66 79.3 6.54 8.02 82.86 0.34 6.94 87.0经人工初碎后移入颚式破碎机,颚破后的煤样经-1mm 的煤样经球磨机进行粉碎。煤粉经套筛选.045mm 的细粒煤。粗、中和细粒煤样如图 2-1 所温作用后各项测试的粒度要求而无需对高温作产生新表面混淆真实试验结果。
图 2-2 高温作用系统示意图Figure 2-2 Schematic diagram of high-temperature heating treatment system图 2-3 高温作用系统实物图Figure 2-3 Picture of high-temperature heating treatment system(1)煤样称取:称取 0.5g 细粒煤(-0.045mm),3g 中粒煤(0.125-0.178mm)和 0.5g 粗粒煤(1-2mm)均布于石英舟内。其中,细粒煤将用于 XPS 测试,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磨矿对氧化煤浮选效果的影响[J]. 夏文成,杨建国,朱宾,王羽玲. 煤炭学报. 2012(12)
[2]低阶煤的结构特点与热解技术发展概述[J]. 韩永滨,刘桂菊,赵慧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06)
[3]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活性基团的FTIR实验研究[J]. 王彩萍,邓军,王伟峰. 电子世界. 2012(18)
[4]成型褐煤热解特性分析[J]. 商玉坤,武建军,王伟,李慧蓉,蔡志丹.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2(01)
[5]固体的表面能及其亲水/疏水性[J]. 王晖,顾帼华. 化学通报. 2009(12)
[6]高浓度CO2气氛下煤粉的燃烧及其孔隙特性[J]. 李庆钊,赵长遂,武卫芳,李英杰,陈晓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32)
[7]煤热解过程中气态产物分布的研究[J]. 赵丽红,郭慧卿,马青兰. 煤炭转化. 2007(01)
[8]煤热解特性及热解反应动力学研究[J]. 张翠珍,衣晓青,刘亮. 热力发电. 2006(04)
[9]TG-DTA-FTIR技术对煤氧化过程的规律性研究[J]. 何启林,王德明. 煤炭学报. 2005(01)
[10]具有化学不均匀性表面颗粒的可浮性与润湿作用的物理化学特性之间的关系[J]. Б·E·戈尔雅切夫,张兴仁,李长根. 国外金属矿选矿. 2003(01)
博士论文
[1]太西氧化煤难浮机理及其可浮性改善研究[D]. 夏文成.中国矿业大学 2014
[2]煤自燃过程分段特性及机理的实验研究[D]. 许涛.中国矿业大学 2012
[3]煤自然活化机理及自燃过程实验研究[D]. 李林.重庆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两渡氧化煤的表面性质及浮选机理研究[D]. 康倩楠.太原理工大学 2018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化煤吸附及浮选行为的影响[D]. 马壮.太原理工大学 2018
[3]低阶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及机理研究[D]. 伏瑜.延安大学 2017
[4]低阶煤热解动力学及热解半焦特性研究[D]. 王朝鹏.太原理工大学 2017
[5]神东煤直接液化残渣与煤共热解相互作用研究[D]. 李丽丽.太原理工大学 2016
[6]CO2对煤焦结构和气化反应性的影响[D]. 朱生华.太原理工大学 2015
[7]热处理对低阶煤在空气中复吸性影响的研究[D]. 吴铭.大连理工大学 2015
[8]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规律[D]. 孔娇.太原理工大学 2013
[9]氧化煤泥浮选药剂优化与机理研究[D]. 吴广玲.太原理工大学 2013
[10]煤自然过程与临界着火条件的模拟研究[D]. 孙宗贤.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1677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表面疏水性的影响。两种煤样的选取对应了自燃煤和无烟煤分别取自内蒙古自治区山不拉矿区与除煤样中原生无机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保证每需按《GB/T478-2008》,通过浮沉实验获得-1.4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如表 2-1 所示。表 2-1 不粘煤和无烟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2-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 of non-caking and an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AdVdafFCdSt.dOdafCda 9.98 33.53 59.83 0.22 14.66 79.3 6.54 8.02 82.86 0.34 6.94 87.0经人工初碎后移入颚式破碎机,颚破后的煤样经-1mm 的煤样经球磨机进行粉碎。煤粉经套筛选.045mm 的细粒煤。粗、中和细粒煤样如图 2-1 所温作用后各项测试的粒度要求而无需对高温作产生新表面混淆真实试验结果。
图 2-2 高温作用系统示意图Figure 2-2 Schematic diagram of high-temperature heating treatment system图 2-3 高温作用系统实物图Figure 2-3 Picture of high-temperature heating treatment system(1)煤样称取:称取 0.5g 细粒煤(-0.045mm),3g 中粒煤(0.125-0.178mm)和 0.5g 粗粒煤(1-2mm)均布于石英舟内。其中,细粒煤将用于 XPS 测试,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磨矿对氧化煤浮选效果的影响[J]. 夏文成,杨建国,朱宾,王羽玲. 煤炭学报. 2012(12)
[2]低阶煤的结构特点与热解技术发展概述[J]. 韩永滨,刘桂菊,赵慧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06)
[3]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活性基团的FTIR实验研究[J]. 王彩萍,邓军,王伟峰. 电子世界. 2012(18)
[4]成型褐煤热解特性分析[J]. 商玉坤,武建军,王伟,李慧蓉,蔡志丹.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2(01)
[5]固体的表面能及其亲水/疏水性[J]. 王晖,顾帼华. 化学通报. 2009(12)
[6]高浓度CO2气氛下煤粉的燃烧及其孔隙特性[J]. 李庆钊,赵长遂,武卫芳,李英杰,陈晓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32)
[7]煤热解过程中气态产物分布的研究[J]. 赵丽红,郭慧卿,马青兰. 煤炭转化. 2007(01)
[8]煤热解特性及热解反应动力学研究[J]. 张翠珍,衣晓青,刘亮. 热力发电. 2006(04)
[9]TG-DTA-FTIR技术对煤氧化过程的规律性研究[J]. 何启林,王德明. 煤炭学报. 2005(01)
[10]具有化学不均匀性表面颗粒的可浮性与润湿作用的物理化学特性之间的关系[J]. Б·E·戈尔雅切夫,张兴仁,李长根. 国外金属矿选矿. 2003(01)
博士论文
[1]太西氧化煤难浮机理及其可浮性改善研究[D]. 夏文成.中国矿业大学 2014
[2]煤自燃过程分段特性及机理的实验研究[D]. 许涛.中国矿业大学 2012
[3]煤自然活化机理及自燃过程实验研究[D]. 李林.重庆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两渡氧化煤的表面性质及浮选机理研究[D]. 康倩楠.太原理工大学 2018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氧化煤吸附及浮选行为的影响[D]. 马壮.太原理工大学 2018
[3]低阶煤催化热解定向转化及机理研究[D]. 伏瑜.延安大学 2017
[4]低阶煤热解动力学及热解半焦特性研究[D]. 王朝鹏.太原理工大学 2017
[5]神东煤直接液化残渣与煤共热解相互作用研究[D]. 李丽丽.太原理工大学 2016
[6]CO2对煤焦结构和气化反应性的影响[D]. 朱生华.太原理工大学 2015
[7]热处理对低阶煤在空气中复吸性影响的研究[D]. 吴铭.大连理工大学 2015
[8]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规律[D]. 孔娇.太原理工大学 2013
[9]氧化煤泥浮选药剂优化与机理研究[D]. 吴广玲.太原理工大学 2013
[10]煤自然过程与临界着火条件的模拟研究[D]. 孙宗贤.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61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26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