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4 21:35
  广西大厂铜坑矿床位于桂西北丹池锡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著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由上部锡多金属矿体和新发现的深部矽卡岩型锌铜矿体组成,前人对上部锡多金属矿体的矿化特征和成矿作用等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对层状锡多金属矿体的成因分歧较大,且对深部锌铜矿体研究较少。基于此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勘查成果及研究分析,对铜坑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铜坑矿区存在泥盆纪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是矿床形成的主要事件。 

【文章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0(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广西大厂铜坑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丹池成矿带矿产分布[3]

地质图,矿田,地质图,矿床


铜坑矿床位于大厂矿床地矿田的西矿带,是区内成矿分带最典型、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最复杂、规模最大的一个超大型矿床。该矿床产在泥盆系中,矿区褶皱和断裂发育,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东西两侧出露有中酸性岩脉,同时深部揭露有隐伏花岗岩体[5](图2)。2.1 矿区地层

地质图,略图,地质,背斜


矿区褶皱主要为NW向大厂背斜[图4(a)],其次为小规模的NE向、SN向等次级褶皱。大厂背斜总体轴向NW330°~340°,但局部变化较大,背斜轴向由南至北呈现出龙头山矿区NNW 350°± → 铜坑矿区EW 270°± → 更庄附近NW330°±的变化特征,形成了一个S形弯曲。背斜南北延长约17 km、宽约2~4 km。背斜两翼总体表现为东缓(50~80°∠10~40°)、西陡(230~260°∠35~80°),西翼产状局部近于直立,轴面倾向NE、倾角40~90°。背斜核部总体为中泥盆统(D2n、D2l)一套黑色泥岩、灰岩等,两翼为上泥盆统(D3l、D3w、D3t)一套硅质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沉积建造。大厂背斜为一总体向NW向倾伏的背斜,但经过铜坑矿区时表现为向东、向西双向倾伏的特征,形成了局部穹隆构造。在大厂背斜转折端,由于受力较集中,核部产生大量的引张裂隙、软硬岩层间滑脱空间及层间破碎带等,为脉状矿、层间矿脉的形成提供了构造空间。图4 大厂背斜和大厂断裂破碎带野外照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西铜坑富铟锡矿床中闪锌矿的微量元素赋存特征[J]. 张含,胡家刚,蔡明海,邵主助,刘嘉兴,胡志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9)
[2]广西大厂锌铜矿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刘嘉兴,蔡明海,彭振安,邵主助,张含,胡志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4)
[3]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and in-situ Pb isotopes of sulfides from the Lamo Zn–Cu deposit in the Dachang tin-polymetallic ore field, Guangxi, China[J]. Hai Zhao,Wenchao Su,Peng Xie,Nengping Shen,Jiali Cai,Ming Luo,Jie Li,Zhian Bao.  Acta Geochimica. 2018(03)
[4]广西大厂矿田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床锡石LA-MC-ICP-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王新宇,黄宏伟,陈能松,黄锡强,吴祥珂,郝爽,李惠民.  地质论评. 2015(04)
[5]南岭多时代花岗岩的钨锡成矿作用[J]. 陈骏,王汝成,朱金初,陆建军,马东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1)
[6]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中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J]. 刘陈明,秦德先,燕永锋.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2(01)
[7]桂西北丹池成矿带控矿构造样式[J]. 蔡明海,赵广春,郑阳,王显彬,郭腾飞,刘虎.  地质与勘探. 2012(01)
[8]广西大厂石榴石REE含量及Sm-Nd同位素定年[J]. 梁婷,王登红,李华芹,黄惠明,王东明,于萍,蔡明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9]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中基性火山岩的地质特征[J]. 刘陈明,秦德先,刘团峰,余阳先,姚根华,郑晓军.  矿产与地质. 2011(01)
[10]华南钨和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J]. 华仁民,李光来,张文兰,胡东泉,陈培荣,陈卫锋,王旭东.  矿床地质. 2010(01)



本文编号:3301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301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