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黔北新仁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聚煤规律

发布时间:2021-08-12 06:05
  根据黔北新仁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样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工业分析、硫分及灰分分析数据,评价了该地区晚二叠世煤的总体煤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煤中硫分和灰分与成煤环境的联系。结果表明,黔北新仁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中SiO2、TiO2、K2O含量较高,其中SiO2是全国煤的6倍,TiO2是全国煤的7倍,K2O是全国煤的10倍;其余氧化物含量均是全国煤的1~4倍。新仁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中煤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除样品PM403-MY3、MY8以外,其他各煤样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整体上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V"型曲线,(La/Yb)N为5.27~18.34,均值为8.91,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的特征;δEu为0.38~1.52,均值为0.74,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新仁地区煤炭资源具有高全水分、中-高灰分、低-中高挥发分、特低和低硫分、低固定碳、低磷分、特低氯等特征。此外,煤中灰分产率、煤灰成分指数以及灰成分三端元分析均揭... 

【文章来源】:西北地质. 2020,53(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黔北新仁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聚煤规律


图4新仁地区龙潭组煤样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Fig.4Distributionpatternofrareearthelementsin

曲线,煤层,微量元素,规律


世界煤(比值<1)。在样品PM403MY7、MY8、MY9中,Li含量分别为30.81×10-6、96.56×10-6、103.39×10-6,明显高于中国煤和世界煤。此外,PM403MY1样品Ga含量为75×10-6(相当于0.0075%),已经达到了煤矿中伴生镓矿的工业品位(0.003%~0.005%),可能是下伏地层峨眉山玄武岩组中玄武岩提供了来源。因此,对煤中Ga的富集成因值得研究。图5新仁地区煤层微量元素纵向变化曲线规律图Fig.5RegularitycurveoftraceelementsofcoalseamsinXinrenarea5煤化学特征为了查明新仁地区龙潭组煤层的煤质特征及煤中的有害元素特征,对区内煤层进行了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碳、发热量、磷分、氯、砷、汞等分析,结果见表4。5.1水分特征研究区煤层水分(Mad)含量为7.48%~14.21%,均值为11.70%,属于高全水分煤;与煤中灰分呈负相关,与煤中挥发分、硫分呈正相关(图6),与垂向上沉积环境变化有关。5.2灰分特征研究区煤的灰分(Ad)含量为24.86%~60.82%,均值为40.61%,根据国际GB/T15224.12010判定其为中高灰煤。研究区煤层灰分含量较高,表明在泥炭聚积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供应较为丰富,尤其是黏土矿物得以富集(郭江峰等,2016),导致煤中的REE含量较高;与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保田煤炭勘查区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J]. 赵维龙,邱小龙,王军.  煤炭技术. 2020(07)
[2]五家沟矿区5号煤中伴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李进孝,张珂,王珍珍,高鹏鹏,张绍韡,赵存良.  西北地质. 2020(02)
[3]黔北金沙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取得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协同发现[J]. 王胜建,高为,郭天旭,包书景,金军,徐秋枫.  中国地质. 2020(01)
[4]贵州乌蒙山黔西地区二叠系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孙平原,何碧,赵飞,李生喜,胡杨,王宁祖,张志玺,赵振琯,张文斌,黄鹏飞,赵洪葆.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2)
[5]贵州省黔西县大寨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绿豆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宁祖,张向文,何碧,赵飞,金灿海,任光明.  矿物岩石. 2019(01)
[6]大同煤田北部中侏罗统煤中伴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屈晓荣.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9(01)
[7]山西省煤系伴生三稀矿产资源研究现状及找矿前景[J]. 刘东娜,曾凡桂,赵峰华,王红冬,解锡超,邹雨.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8(04)
[8]贵州普安—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及煤灰中伴生元素的富集特征[J]. 陶振鹏,杨瑞东,程伟,罗睿.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4)
[9]筠连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相及聚煤控制因素[J]. 张廷山,何映颉,伍坤宇,林丹,张朝.  岩性油气藏. 2017(01)
[10]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聚煤规律研究[J]. 李盛富,陈洪德,周剑,王谋,任满船,王冰,阿种明.  西北地质. 2016(02)

博士论文
[1]黔西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李宝庆.中国地质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37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337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