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陆缘地壳横波速度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21:4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是研究岩石圈张裂-破裂过程的极佳场所,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由主动大陆边缘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非火山型的大陆边缘。然而,近几年的科学研究发现,这里存在着大量的裂后期火山活动,并且下地壳高速层在这里广泛分布。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地质属性及下地壳高速层的形成原因,本文从速度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南海东北部陆缘下地壳高速层的成因为切入点,探讨下地壳高速层的形成原因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本文基于2016年南海东北部陆缘采集的主动源OBS数据和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利用射线追踪的正演方法得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的纵横波速度结构,并利用Vp/Vs 比值与岩性的关系,获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在测线揭示的范围内,Vs由沉积层中的0.34 km/s向下增加至下地壳的4.16 km/s。莫霍面则由陆架下方埋深27-15 km,向洋盆方向逐渐抬升至12-10 km。2.测线北段潮汕凹陷处发育有厚度为3-5 km的中生界地层,于洋陆转换带边界处间灭,横波速度由2.4 km/s增加至3.1 km/s。纵横波速比由新生代地层中的2.8下降至中生代地层的1.74,表明岩石的固结程度逐渐升高。3.测线...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0BS2001测线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构模型(Zhaoetal.,2010)
士学位论文?区域地质地质构造背景??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具特色的边缘海之一,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向北与华南大陆相连,向西因红河断裂与,向南与澳大利亚板块相邻,向东则沿着马尼拉海沟俯冲到菲律体呈?NE-SW?向展布的四边形(Clift?and?Lin,?2001;?Tapponnier?et?aetal.,2001)。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将南海海盆依次划分为西北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在中生代期间,南海受三大板块和西部特提响,形成了主动大陆边缘;后又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期间,受太的影响,由主动大陆边缘转换为被动大陆边缘,在其各边缘形成的边缘盆地。??1〇6°?1〇8°?110〇?112〇?11A〇?ll6〇?ll8〇?12〇°?122°?12A°??
相(李湘云等,2007)。此次试验共投放15台OBS,成功回收14台(OBS06丟??失)。测线记录数据整体质量良好,除OBSOl,?OBS02和OBS03台站记录的地??震数据信噪比较差,震相较短且不清晰外,其他台站的记录数据都比较丰富完整。??在采集深部反射折射信息的同时,本航次也采集了浅部的多道反射地震??(MultipleChannel?Seismic)数据(图4.1a)。从多道反射数据中,我们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水深数据和基底面的深度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校正OBS位置,??也可以用来构建初始模型中的浅部结构。从多道地震剖面中可以看出,从上陆坡??开始,水深从西北陆坡处的700m左右向东南逐渐增加至洋盆处的3.8?km左右,??上陆坡下方的沉积层分层不是很明显,到下陆坡后,小火山发育较多,层界面逐??渐清晰,最后至洋盆区内,沉积基底的反射界面变得清晰可见,沉积层厚度约为??2-3?km左右。P波速度反演和多道数据的处理工作已分别由本课题组的宛晓莉??(2018)和陈楠(2018)完成。??…2?支?1500?LL?型气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发育特征与构造意义[J]. 夏少红,范朝焰,孙金龙,曹敬贺,赵芳,万奎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6)
[2]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J]. 李亚清,阎贫,王彦林,钟广见. 热带海洋学报. 2017(05)
[3]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J]. 刘思青,赵明辉,张佳政,孙龙涛,徐亚,詹文欢,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2017(02)
[4]南沙地块海底地震仪转换横波震相识别最新进展[J]. 张莉,赵明辉,丘学林,王强. 热带海洋学报. 2016(01)
[5]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J]. 张莉,赵明辉,王建,贺恩远,敖威,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1)
[6]追踪边缘海的生命史:“南海深部计划”的科学目标[J]. 汪品先. 科学通报. 2012(20)
[7]深化南海大陆边缘研究[J].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2)
[8]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郝天珧,吴振利,敖威,熊厚.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2)
[9]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J].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楼海,丁巍伟,牛雄伟,李细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10)
[10]南海北部陆缘的磁异常特征及居里面深度[J]. 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王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06)
本文编号:335067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2?0BS2001测线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构模型(Zhaoetal.,2010)
士学位论文?区域地质地质构造背景??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具特色的边缘海之一,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向北与华南大陆相连,向西因红河断裂与,向南与澳大利亚板块相邻,向东则沿着马尼拉海沟俯冲到菲律体呈?NE-SW?向展布的四边形(Clift?and?Lin,?2001;?Tapponnier?et?aetal.,2001)。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将南海海盆依次划分为西北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在中生代期间,南海受三大板块和西部特提响,形成了主动大陆边缘;后又在晚中生代-新生代期间,受太的影响,由主动大陆边缘转换为被动大陆边缘,在其各边缘形成的边缘盆地。??1〇6°?1〇8°?110〇?112〇?11A〇?ll6〇?ll8〇?12〇°?122°?12A°??
相(李湘云等,2007)。此次试验共投放15台OBS,成功回收14台(OBS06丟??失)。测线记录数据整体质量良好,除OBSOl,?OBS02和OBS03台站记录的地??震数据信噪比较差,震相较短且不清晰外,其他台站的记录数据都比较丰富完整。??在采集深部反射折射信息的同时,本航次也采集了浅部的多道反射地震??(MultipleChannel?Seismic)数据(图4.1a)。从多道反射数据中,我们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水深数据和基底面的深度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校正OBS位置,??也可以用来构建初始模型中的浅部结构。从多道地震剖面中可以看出,从上陆坡??开始,水深从西北陆坡处的700m左右向东南逐渐增加至洋盆处的3.8?km左右,??上陆坡下方的沉积层分层不是很明显,到下陆坡后,小火山发育较多,层界面逐??渐清晰,最后至洋盆区内,沉积基底的反射界面变得清晰可见,沉积层厚度约为??2-3?km左右。P波速度反演和多道数据的处理工作已分别由本课题组的宛晓莉??(2018)和陈楠(2018)完成。??…2?支?1500?LL?型气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晚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发育特征与构造意义[J]. 夏少红,范朝焰,孙金龙,曹敬贺,赵芳,万奎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6)
[2]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J]. 李亚清,阎贫,王彦林,钟广见. 热带海洋学报. 2017(05)
[3]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前缘(21°N)海底地震仪数据处理初步成果[J]. 刘思青,赵明辉,张佳政,孙龙涛,徐亚,詹文欢,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2017(02)
[4]南沙地块海底地震仪转换横波震相识别最新进展[J]. 张莉,赵明辉,丘学林,王强. 热带海洋学报. 2016(01)
[5]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J]. 张莉,赵明辉,王建,贺恩远,敖威,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1)
[6]追踪边缘海的生命史:“南海深部计划”的科学目标[J]. 汪品先. 科学通报. 2012(20)
[7]深化南海大陆边缘研究[J].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2)
[8]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J].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郝天珧,吴振利,敖威,熊厚. 地球物理学报. 2011(12)
[9]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J]. 吴振利,李家彪,阮爱国,楼海,丁巍伟,牛雄伟,李细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10)
[10]南海北部陆缘的磁异常特征及居里面深度[J]. 吴招才,高金耀,赵俐红,张涛,杨春国,王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06)
本文编号:3350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350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