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17:42
大地电磁(MT)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球深部探测、资源勘探、工程环境勘探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由于反演理论和计算机能力所限,早期MT勘探或科研数据均使用一维或二维反演技术来试图恢复地下真实电阻率分布,但大量的模型算例和解释资料验证成果表明,这种降维近似解释方案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无法准确反应复杂的地下结构真实性。由于地球的起伏地形、复杂的构造变形作用、深部物质的侵入和火山活动等原因,真实的勘探场景大部分都应该是一个三维地电介质模型,因此,与之相符合的,三维电磁观测与正反演研究一直是电磁界的重要研究热点。如此同时,三维反演在构造复杂区的应用也就成为电性结构研究应用的发展方向。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s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震源深度约为14km,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玉树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分界断裂,走向呈北西西-北西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以左旋走滑为主,总长约为500km,该断裂带上地震频发,地震活动性较强。对于玉树地震区的电性结构研究较少,而其独特的地表分段破裂特征(...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a.青藏高原简要地质构造;b.甘孜-玉树断裂分段与历史地震破裂区分布(据Lietal.,2012修改)
图 1.2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同震位移分布特征(据孙鑫喆等,2012)在玉树地震前 2 小时发生了一次 Ms 4.7 级地震,依据地震波形相似性分析,可以判定该地震为玉树地震前震,主震后余震频发,玉树地震序列为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倪四道等,2010)。截止到 2010 年 5 月底,发生了 2 千多次余震,
主震一个半月后 5 月 29 日在主震西北端又发生了一次 Ms 5.9 级地震,为第二大余震(图1.3)。震后玉树地震序列的精定位结果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余震时空分布特征:时间上,余震活动有两个阶段的急剧增加,一个是主震刚刚发生后,另一个是 5 月28 日后,Ms5.9 级余震正是发生在此后;空间上,在余震活动第一阶段期,主要沿着甘孜-玉树断裂南东方向单边扩展,而 5 月 28 日后,余震向北西向迁移,主要发生在主震的北西端,形成了一条走向北东长约 30km 的余震密集带。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在余震带的中部,主震与 Ms 4.7 级前震以及 Ms 6.3 级最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比较接近,然而与北西端余震密集带 5 次 Ms 4.5 级以上的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树杂岩带三叠纪玄武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青藏高原中北部古特提斯演化的约束[J]. 程先锋,张洪瑞.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4)
[2]地表形变时间序列InSAR监测法综述[J]. 王霞迎,赵超英,尹慧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4)
[3]地壳岩石矿物电导率实验研究进展[J]. 陈进宇,杨晓松.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6)
[4]近十年我国在地球内部物质高压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J]. 刘曦,代立东,邓力维,范大伟,刘琼,倪怀玮,孙樯,巫翔,杨晓志,翟双猛,张宝华,张莉,李和平. 高压物理学报. 2017(06)
[5]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 吴继文,黄学猛,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0)
[6]青藏高原下地壳热变形和管道流研究[J]. 杨文采,侯遵泽,徐义贤,颜萍. 地质论评. 2017(05)
[7]甘孜-玉树断裂带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与滑动分解作用[J]. 吕丽星,李传友,魏占玉,董金元,谭锡斌,石峰,苏鹏. 震灾防御技术. 2017(03)
[8]青海地区地震与地热的分布特征[J]. 袁伏全,张超美,孙世瑞,罗宾生. 高原地震. 2017(02)
[9]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物性结构特征及深部构造涵义[J]. 李军,王绪本,李大虎,秦庆炎,张刚,周军,李亚星,刘宇.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6)
[10]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程远志,汤吉,蔡军涛,陈小斌,董泽义,汪利波.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6)
博士论文
[1]不同因素对于断层动力学破裂过程复杂性的影响研究[D]. 张丽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6
[2]三维大地电磁有限内存拟牛顿反演[D]. 阮帅.成都理工大学 2015
[3]青藏高原中部玉树二叠纪—三叠纪镁铁质岩石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D]. 刘彬.中国地质大学 2014
[4]大地电磁正反演新算法研究及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可视化集成系统开发[D]. 陈小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本文编号:3493433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a.青藏高原简要地质构造;b.甘孜-玉树断裂分段与历史地震破裂区分布(据Lietal.,2012修改)
图 1.2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同震位移分布特征(据孙鑫喆等,2012)在玉树地震前 2 小时发生了一次 Ms 4.7 级地震,依据地震波形相似性分析,可以判定该地震为玉树地震前震,主震后余震频发,玉树地震序列为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倪四道等,2010)。截止到 2010 年 5 月底,发生了 2 千多次余震,
主震一个半月后 5 月 29 日在主震西北端又发生了一次 Ms 5.9 级地震,为第二大余震(图1.3)。震后玉树地震序列的精定位结果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余震时空分布特征:时间上,余震活动有两个阶段的急剧增加,一个是主震刚刚发生后,另一个是 5 月28 日后,Ms5.9 级余震正是发生在此后;空间上,在余震活动第一阶段期,主要沿着甘孜-玉树断裂南东方向单边扩展,而 5 月 28 日后,余震向北西向迁移,主要发生在主震的北西端,形成了一条走向北东长约 30km 的余震密集带。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在余震带的中部,主震与 Ms 4.7 级前震以及 Ms 6.3 级最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比较接近,然而与北西端余震密集带 5 次 Ms 4.5 级以上的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玉树杂岩带三叠纪玄武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青藏高原中北部古特提斯演化的约束[J]. 程先锋,张洪瑞.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4)
[2]地表形变时间序列InSAR监测法综述[J]. 王霞迎,赵超英,尹慧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4)
[3]地壳岩石矿物电导率实验研究进展[J]. 陈进宇,杨晓松.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6)
[4]近十年我国在地球内部物质高压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J]. 刘曦,代立东,邓力维,范大伟,刘琼,倪怀玮,孙樯,巫翔,杨晓志,翟双猛,张宝华,张莉,李和平. 高压物理学报. 2017(06)
[5]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 吴继文,黄学猛,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0)
[6]青藏高原下地壳热变形和管道流研究[J]. 杨文采,侯遵泽,徐义贤,颜萍. 地质论评. 2017(05)
[7]甘孜-玉树断裂带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与滑动分解作用[J]. 吕丽星,李传友,魏占玉,董金元,谭锡斌,石峰,苏鹏. 震灾防御技术. 2017(03)
[8]青海地区地震与地热的分布特征[J]. 袁伏全,张超美,孙世瑞,罗宾生. 高原地震. 2017(02)
[9]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物性结构特征及深部构造涵义[J]. 李军,王绪本,李大虎,秦庆炎,张刚,周军,李亚星,刘宇.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6)
[10]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程远志,汤吉,蔡军涛,陈小斌,董泽义,汪利波.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6)
博士论文
[1]不同因素对于断层动力学破裂过程复杂性的影响研究[D]. 张丽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6
[2]三维大地电磁有限内存拟牛顿反演[D]. 阮帅.成都理工大学 2015
[3]青藏高原中部玉树二叠纪—三叠纪镁铁质岩石的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D]. 刘彬.中国地质大学 2014
[4]大地电磁正反演新算法研究及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可视化集成系统开发[D]. 陈小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本文编号:3493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49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