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西秦岭中川岩体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1-19 17:16
  中川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岩体呈同心环状产出,由外向内岩性依次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边部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向内逐渐减少。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角闪黑云石英闪长岩(岩浆暗色包体)、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浆暗色包体(无斑)和细粒花岗岩脉的年龄分别为:(221±1)Ma(MSDW=0.26)、(220±1)Ma(MSDW=0.11)、(217±1)Ma(MSDW=0.11)、(216±1)Ma(MSDW=0.26)、(207±1)Ma(MSDW=0.29),表明岩体从边部到中心年龄逐渐变新。寄主岩石与暗色包体的里特曼指数和A/CNK值分别为2.20~3.85、0.99~1.15和2.24~9.22、0.75~1.08,两者分别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和钾玄岩-高钾钙碱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均显示出富集LREE、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29~0.91),无Ce异常,寄主岩显示出I型花岗岩...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28 页

【部分图文】:

西秦岭中川岩体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


西秦岭中川花岗岩体锆石阴极发光图像

直方图,年龄,两阶段模式,直方图


对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样品ZC11/1B进行了17点的分析,测得176Hf/177Hf比值为0.282444~0.282654,由该岩性的形成年龄计算得到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176Hf/177Hf)i为0.282439~0.282650,εH(ft)变化为-7.02~-0.31,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1.27~1.70 Ga,其中ZC11/1B的10点εH(ft)=0.45,对应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22 Ga。由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和εH(ft)直方图(图10a、b)可以看出,εH(ft)主体在-4.0~-1.0范围内,tDM2主体在1.3~1.5 Ga范围内。对岩浆暗色包体样品ZC15/3B进行了19点的分析,测得176Hf/177Hf比值为0.282327~0.282663,由该岩性的形成年龄计算得到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176Hf/177Hf)i为0.282324~0.282652,εHf(t)变化于-11.11~-0.63,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1.30~1.96 Ga,其中ZC15/3B的01、18点εHf(t)值分别为正值0.49、0.30,对应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2 Ga、1.23Ga。由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和εHf(t)直方图(图10a、b)可以看出,εHf(t)主体在-3.0~-1.0范围内,tDM2主体在1.3~1.5 Ga范围内。

秦岭,锆石,花岗岩,年龄


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的稀土总量为134.9×10-6~153.7×10-6,轻、重稀土分馏与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相比更为明显,LREE/HREE值为19.81~20.95,平均值为20.44,(La/Yb)N比值变化为35.43~47.16,平均值为41.7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图9a)与上述两种岩性一致,呈右倾斜型,显示负铕异常,δEu=0.53~0.66,Ce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K、Rb含量较高,并且Rb含量较上述两种岩性都高,为266.1×10-6~290.1×10-6,Rb/Sr比值高于上述两种岩性,为1.21~1.67,Th/U比值也较高,为4.21~7.27,平均5.61。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图9b)呈右倾特征,具有明显的Ba、Ta、Nb、P、Ti负异常,K、Pb正异常。图6 西秦岭中川花岗岩体SiO2-K2O图解(a)和A/CNK-A/NK图解(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秦岭碌础坝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杨阳,王晓霞,柯昌辉,王顺安,李金宝,聂政融,吕星球.  地质学报. 2015(10)
[2]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J]. 徐学义,陈隽璐,高婷,李平,李婷.  岩石学报. 2014(02)
[3]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 毛景文,周振华,丰成友,王义天,张长青,彭惠娟,于淼.  中国地质. 2012(06)
[4]西秦岭地区脉岩与金矿化的关系[J]. 殷勇.  甘肃地质. 2011(01)
[5]多次重熔的成矿作用:对甘肃中川岩体成岩成矿过程的再认识[J]. 李宏卫,娄峰,许冠军,陈震,陈小月.  地学前缘. 2011(01)
[6]花岗岩类与大陆地壳生长初探——以中国典型造山带花岗岩类岩石的形成为例[J]. 肖庆辉,邓晋福,邱瑞照,刘勇,冯艳芳.  中国地质. 2009(03)
[7]西秦岭教场坝岩体岩浆混合成因的新认识[J]. 温志亮.  矿物岩石. 2008(03)
[8]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J]. 张成立,王涛,王晓霞.  高校地质学报. 2008(03)
[9]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及地质应用[J]. 侯可军,李延河,邹天人,曲晓明,石玉若,谢桂青.  岩石学报. 2007(10)
[10]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J]. 肖庆辉,邱瑞照,邢作云,张昱,伍光英,童劲松.  地质论评. 2007(S1)

博士论文
[1]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 秦江锋.西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西秦岭中川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岩浆混合成因[D]. 聂政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西秦岭东部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D]. 韩要权.中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05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05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