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2011年和2016年山西省煤炭流动及碳排放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2 09:25
  针对煤炭大省山西推进的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煤炭流动及碳排放变化的情况,依据山西省煤炭平衡表绘制了2011年和2016年山西省煤流图和碳流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去库存和增加高附加值煤产品调出效果显著,煤制油、制气技术取得突破,煤炭产业链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煤炭加工转换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和余热得到了资源化利用,供热效率进一步提升,由2011年的75.6%上升到2016年的80.2%;2011—2016年山西省煤炭相关碳排放总量增幅较小,发电部门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供热部门碳排放上升显著;生活消费碳排放明显下降,但乡村碳排放为城镇的2倍,是未来碳排放控制的重点区域。研究结果为山西省未来的煤炭生产结构调整、煤炭加工技术改进和煤炭相关碳排放控制提供借鉴,对其他面临能源转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具有参考意义。 

【文章来源】:矿业科学学报. 2020,5(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11年和2016年山西省煤炭流动及碳排放对比分析


山西省2011年和2016年煤流图

终端消费,能源,品种,乡村


基于煤炭深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煤制天然气的出现使得煤基产品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但在油气终端消费量中占比仍然较小,仅为0.1%;油气用于生活消费的比例也大大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山西省内原有的焦炉煤气供气区被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取代,这一部分焦炉煤气转向工业使用,这也是山西进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图3为2011年和2016年山西省城镇和乡村煤基能源消费比例。由图3可知,山西城镇和乡村的煤基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转变。2016年与2011年相比,原煤及选煤在城镇和乡村生活消费中占比均大幅下降,热力、电力和油气等清洁能源在城镇和乡村生活消费中的占比增加。随着天然气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油气在乡村生活消费中的比例逐步上升,2016年比2011年增长2%,达到4%;电力使用比例也逐步上升,表明山西农村地区的能源使用正在向清洁化和电气化方向转变,这与山西省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密不可分。现今,通过政府补贴和政策倡导,一些农村地区已经用天然气完全替代了散煤燃烧,避免了散煤燃烧不充分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损害[17],为山西的能源转型和环境治理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天然气价格的逐步下降,乡村居民未来对于天然气的接受度也会相应提高,天然气对于散煤的替代比例也将进一步增大。

乡村,城镇,山西省,能源


图3为2011年和2016年山西省城镇和乡村煤基能源消费比例。由图3可知,山西城镇和乡村的煤基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转变。2016年与2011年相比,原煤及选煤在城镇和乡村生活消费中占比均大幅下降,热力、电力和油气等清洁能源在城镇和乡村生活消费中的占比增加。随着天然气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油气在乡村生活消费中的比例逐步上升,2016年比2011年增长2%,达到4%;电力使用比例也逐步上升,表明山西农村地区的能源使用正在向清洁化和电气化方向转变,这与山西省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密不可分。现今,通过政府补贴和政策倡导,一些农村地区已经用天然气完全替代了散煤燃烧,避免了散煤燃烧不充分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损害[17],为山西的能源转型和环境治理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天然气价格的逐步下降,乡村居民未来对于天然气的接受度也会相应提高,天然气对于散煤的替代比例也将进一步增大。综上所述,2011—2016年,终端消费部门中的煤炭产品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城乡煤炭产品消费结构向清洁化转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6年中国能源流和碳流分析[J]. 张豪,樊静丽,汪航,张贤.  中国煤炭. 2018(12)
[2]煤制油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特性[J]. 彭思伟,戴子瑜,何绪文.  矿业科学学报. 2018(06)
[3]“京津冀”地区煤炭相关产业链的体现能核算与政策分析[J]. 刘耕源,鲁颐琼,陈操操.  中国环境管理. 2018(03)
[4]新型固硫剂的研发与应用研究[J]. 刘伟,徐东耀,陈佐会,王继伟,倪嘉彬,李中楠,侯嫔,周昊.  矿业科学学报. 2018(04)
[5]2015年中国能源流与碳流分析[J]. 樊静丽,魏世杰,张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6]煤矸石危害及其综合利用[J]. 许超,康鑫.  环境科技. 2010(S1)
[7]上海市能源消费CO2排放清单与碳流通图[J]. 谢士晨,陈长虹,李莉,黄成,程真,戴璞,鲁君.  中国环境科学. 2009(11)

硕士论文
[1]基于煤炭供应链的煤流图方法及应用研究[D]. 于飞飞.清华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11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11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