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煤矿二叠系煤层沉积环境与含硫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1 22:57
为了研究煤层中硫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本文以贵州西北地区仙岩煤矿为例,通过系统采样、岩心编录的方法,结合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砂体、石灰岩标志层等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将煤层中硫的含量在横向上与纵向上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对应起来,从沉积演化角度解释了煤层中硫的赋存特征及地质成因。
【文章来源】:山东煤炭科技. 2020,(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硫分产率直方图
SQ2: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在SQ2内普遍发育。在SQ2早期是一次区域的海退,至6号煤层底界时结束。低位体系域内沉积物为下细上粗的进积型逆粒序:下部的深灰—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潟湖环境中闭塞还原条件下的沉积产物,发育水平层理,夹数层菱铁矿薄层,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上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等粒度相对较粗的三角洲前缘中的河道砂体,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冲刷构造,至6号煤层沉积之前低位体系域结束。该体系域内发育8、9号煤层,均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涧湾沉积环境。6号煤层覆于河道砂体之上,煤层底界可作为初始海泛面的识别标志。因此,6号煤层底界至4号煤层顶界是区域内的一次短暂海侵,海侵体系域主要为潟湖环境中沉积的泥岩,夹数层薄煤线。该体系域内发育2层可采煤层,4、6号煤层。在SQ2高位体系域内不发育煤层。3.2 煤层中硫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研究区龙潭组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夹泥灰岩薄层,含菱铁矿、黄铁矿结核,呈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交错层理;产腕足类,瓣鳃类及腹足类等动物化石以及羊齿类植物化石;与上覆地层长兴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龙潭组为研究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地层厚度63.58~81.57m,平均69.39m,含可采煤层5层,从上至下编号依次为4、6、8、9、13号煤层。可采煤层总厚度3.49~13.80m,平均可采煤层厚度7.57m,可采含煤系数10.82%。可采煤层均为结构较简单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黔北煤田二叠系煤层含硫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J]. 汪洋,刘志臣,李隆富.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2)
[2]陕北中鸡南部2号煤组赋存特征及沉积解释[J]. 李明培,苗霖田,王东东,李静琴. 煤炭科学技术. 2016(09)
[3]贵州省晚二叠系龙潭组地层厚度分布特征[J]. 杨有龙. 西部探矿工程. 2015(10)
[4]中国煤中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控制[J]. 唐跃刚,贺鑫,程爱国,李薇薇,邓秀杰,魏强,李龙. 煤炭学报. 2015(09)
[5]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J]. 郭立君,洪愿进,邵龙义,易同生,张卫平,汪浩. 古地理学报. 2011(05)
[6]贵州省晚二叠世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成因[J]. 赵福平. 煤炭转化. 2007(03)
[7]华南二叠纪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聚煤规律[J]. 龚绍礼,张春晓. 地学前缘. 1999(S1)
本文编号:3583601
【文章来源】:山东煤炭科技. 2020,(05)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硫分产率直方图
SQ2: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在SQ2内普遍发育。在SQ2早期是一次区域的海退,至6号煤层底界时结束。低位体系域内沉积物为下细上粗的进积型逆粒序:下部的深灰—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潟湖环境中闭塞还原条件下的沉积产物,发育水平层理,夹数层菱铁矿薄层,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上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等粒度相对较粗的三角洲前缘中的河道砂体,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冲刷构造,至6号煤层沉积之前低位体系域结束。该体系域内发育8、9号煤层,均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涧湾沉积环境。6号煤层覆于河道砂体之上,煤层底界可作为初始海泛面的识别标志。因此,6号煤层底界至4号煤层顶界是区域内的一次短暂海侵,海侵体系域主要为潟湖环境中沉积的泥岩,夹数层薄煤线。该体系域内发育2层可采煤层,4、6号煤层。在SQ2高位体系域内不发育煤层。3.2 煤层中硫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研究区龙潭组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夹泥灰岩薄层,含菱铁矿、黄铁矿结核,呈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及交错层理;产腕足类,瓣鳃类及腹足类等动物化石以及羊齿类植物化石;与上覆地层长兴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龙潭组为研究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地层厚度63.58~81.57m,平均69.39m,含可采煤层5层,从上至下编号依次为4、6、8、9、13号煤层。可采煤层总厚度3.49~13.80m,平均可采煤层厚度7.57m,可采含煤系数10.82%。可采煤层均为结构较简单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黔北煤田二叠系煤层含硫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J]. 汪洋,刘志臣,李隆富.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2)
[2]陕北中鸡南部2号煤组赋存特征及沉积解释[J]. 李明培,苗霖田,王东东,李静琴. 煤炭科学技术. 2016(09)
[3]贵州省晚二叠系龙潭组地层厚度分布特征[J]. 杨有龙. 西部探矿工程. 2015(10)
[4]中国煤中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控制[J]. 唐跃刚,贺鑫,程爱国,李薇薇,邓秀杰,魏强,李龙. 煤炭学报. 2015(09)
[5]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J]. 郭立君,洪愿进,邵龙义,易同生,张卫平,汪浩. 古地理学报. 2011(05)
[6]贵州省晚二叠世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成因[J]. 赵福平. 煤炭转化. 2007(03)
[7]华南二叠纪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聚煤规律[J]. 龚绍礼,张春晓. 地学前缘. 1999(S1)
本文编号:3583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8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