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柴达木盆地古-新近系砂岩型铀矿找矿新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12 02:37
  油气在砂岩型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地质学者的关注。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提升了古-新近系砂体的还原容量。基于"内部油气-边部铀矿、下部油气-上部铀矿"的"多能源同盆共存"理论,在柴达木盆地西缘咸水泉油气田外围开展铀矿钻探查证。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中发现了砂岩型铀矿体,工业矿体厚4.1 m,品位1.31×10-4,矿化段放射性计量与油气逸散形成的酸解烃含量成正比关系,说明铀矿化与油气关系密切。在柴达木盆地古-新近系中发现的砂岩型铀矿化扩大了柴达木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空间,具有较大的找矿和研究意义。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4)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柴达木盆地古-新近系砂岩型铀矿找矿新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柴达木,蚀变,盆地,油气


古-新近系目的层中发育渗入氧化和油气渗出还原蚀变,钻探查证见褐铁矿化氧化砂体和油气还原砂体。氧化砂体呈褐黄色、黄色、浅黄色和灰白色,随着颜色的降低,氧化程度变弱;油气还原砂体呈灰绿色、灰褐色,在灰绿色油气还原砂体中见铀含量增高现象(图2)。古-新近系目的层是在半干旱半温湿的古气候条件下形成,岩石本身还原容量较为有限(辛存林,2007),但在大量油气渗出参与作用下,增加了岩石的还原容量,同时,发育碳酸盐化,使地层酸化,形成高岭土化,增加了黏土含量。黏土的增加提升了砂体的吸附性,整体上有利于砂岩型铀成矿。2 含铀层位地质特征

干柴,柴达木,砂岩,盆地


浅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呈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由砂质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组成。碎屑颗粒为石英、长石以及少量岩屑、黑云母、黄铁矿等,呈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一般,粒度为0.02~0.10 mm。石英多为单晶石英,见有少量多晶石英,波状消光明显;长石主要为斜长石、正长石和少量微斜长石,且部分表面发育高岭土化;岩屑有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岩石中还有少量黑云母、黄铁矿等。填隙物为有机质和碳酸盐胶结物,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图3c),岩石固结程度疏松。浅黄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呈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由砂质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组成。碎屑颗粒为石英、长石以及少量有机质、岩屑、黑云母、黄铁矿等,呈次棱角-次圆状,分选一般,粒度为0.02~0.10 mm。石英多为单晶石英,见有少量多晶石英,波状消光明显;长石主要为斜长石、正长石和少量微斜长石,且部分表面发育高岭土化;岩屑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岩石中有机质多呈黑色不规则粒状分布,少数呈胶状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岩石中还有少量云母、黄铁矿等。填隙物为有机质和黏土矿物胶结物,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且部分黏土矿物中混染有有机质,胶结类型为孔隙式胶结(图3d),岩石固结程度较疏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吐哈盆地克尔碱向斜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沉积相、微相及其找矿意义[J]. 姜美珠,聂逢君,张成勇,严兆彬,张鑫,乔海明,周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2]沉积盆地油气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研究[J]. 汤超,司马献章,朱强,陈印,肖鹏,陈路路,刘晓雪,赵丽君.  地质找矿论丛. 2017(02)
[3]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J]. 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  铀矿地质. 2016(05)
[4]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J]. 王丹,吴柏林,寸小妮,孙莉,徐梓皋,詹杰,袁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03)
[5]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潜力[J]. 权志高,宋哲,傅成铭,刘林,李卫,宋宪生,冯伟.  铀矿地质. 2014(03)
[6]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构造-流体演化特征与铀聚集[J]. 封志兵,聂逢君,严兆彬,江丽,谷社峰,陈路路.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7]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砂岩铀矿铀成矿条件分析与典型铀矿化特征[J]. 杜善青,张玉龙.  甘肃地质. 2013(03)
[8]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构造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初析[J]. 乔建学,赵希刚,刘林,陈秋.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9]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耦合特征及对砂岩型铀成矿的控制作用[J]. 傅成铭.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09(01)
[10]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J]. 刘林,宋哲,宋宪生,冯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博士论文
[1]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全球特征与中国典型盆地剖析[D]. 王飞飞.西北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D]. 王丹.西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83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83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