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南秧田钨矿床白钨矿原位Sr同位素对成矿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2-01-14 11:56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W-Sn矿集区,地处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地质背景复杂并遭受了多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事件,其成矿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矽卡岩型和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开展了年代学、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研究,分析了两类白钨矿年龄、成因以及物质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石-石英脉内与白钨矿共生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明显晚于矽卡岩矿体年龄,属于后期成矿事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强烈亏损,Eu呈明显负异常(δEu=0.46),∑REE平均含量为65.60μg/g,Mo平均含量为240.16μg/g,Sr平均含量为883.43μg/g;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稀土呈Eu正异常(δEu=2.8)的平坦型,∑REE平均含量为194.40μg/g,Mo平均含量为16.01μg/g,Sr平均含量为129.26μg/g。以上两者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的差别显示它们具有性质明显不同的流体来源,Eu异常指示矽卡岩型白钨矿形成于氧逸度较高的环境,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还原性环境。矽卡岩白钨矿87Sr/86...
【文章来源】:岩矿测试. 2020,3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南秧田钨矿床地质图(据冯佳睿等[16]、李建康等[17]修改)
图1 南秧田钨矿床地质图(据冯佳睿等[16]、李建康等[17]修改)本文采集取了南秧田矿区Ⅱ层矿体中2件矽卡岩型和4件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样品,对其进行了原位微量和Sr同位素分析,以及一件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其中NYTX-5为灰白色、浅肉红色粗晶石榴石矽卡岩,主要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等,矿物结晶度较好,白钨矿多呈白色自形粒状分布,粒径0.5~2cm,此外还有少量星点状白钨矿分布,具有弱变余层状构造。NYTX-12为灰褐色、灰绿色透辉石矽卡岩,主要矿物为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石榴石等,白钨矿多呈白色半自形粒状均匀分布于矽卡岩中。NYTS-1、NYTS-2为含矿长石-石英脉,样品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包裹石英二云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围岩的残留体,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含少量透辉石、绿帘石,含有少量榍石副矿物,白钨矿呈米黄色粗晶状产出,晶体直径可达5cm以上;NYTS-13为长石-石英脉,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绿帘石,白钨矿为黄色巨晶颗粒,粒径可达10cm;NYTS-16为含矿长石-石英脉,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产出于与花岗片麻岩接触带上,脉中白钨矿为米黄色,粒径约1cm,粒状,接触带围岩也产出有0.1~0.2cm星点状白钨矿,在矿脉边部接触界面发育一层状辉钼矿和少量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的产出特征显示其与长石-石英脉为同一期事件产物,辉钼矿的形成时间即为长石-石英脉的形成时间。
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是另一类重要矿体类型[25-26],明显穿切了矽卡岩矿体和围岩,因此这类白钨矿的形成应晚于矽卡岩型矿化。李建康等[17]对长石-石英脉内的白钨矿开展了Sm-Nd定年,获得159±14Ma的等时线年龄。本次研究采集的辉钼矿产出于长石-石英脉体内,手标本观察发现辉钼矿呈浸染状位于长石-石英矿脉边部,并且通过薄片镜下鉴定两者关系密切为同一时期产物(图2c,f),其形成时间能代表长石-石英矿脉的形成时间。所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图3),与其中的白钨矿Sm-Nd年龄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说明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晚侏罗世,而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形成时间应为晚三叠世,与晚白垩世老君山花岗岩体无直接的关系。4.2 两期成矿流体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滇东南南秧田矽卡岩型钨矿床成矿演化[J]. 蔡倩茹,燕永锋,杨光树,贾福聚,崔东豪,李超. 矿床地质. 2018(01)
[2]安徽东顾山钨矿床白钨矿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J]. 聂利青,周涛发,张千明,张明,汪龙虎. 岩石学报. 2017(11)
[3]滇东南猛洞岩群构造环境:变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约束[J]. 谭洪旗,刘玉平. 地质学报. 2017(07)
[4]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的矿物化学及其对矽卡岩白钨矿成矿的指示意义[J]. 丁腾,马东升,陆建军,章荣清,张世涛. 岩石学报. 2017(03)
[5]赣东北朱溪超大型钨矿床中白钨矿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Sm-Nd定年[J]. 刘善宝,刘战庆,王成辉,王登红,赵正,胡正华. 地学前缘. 2017(05)
[6]滇东南猛洞岩群变质-变形研究及构造意义[J]. 谭洪旗,刘玉平. 地质学报. 2017(01)
[7]pg-ng级Os同位素热表面电离质谱高精度分析测试技术[J]. 李超,杨雪,赵鸿,周利敏,杜安道,李欣尉,屈文俊. 岩矿测试. 2015(04)
[8]西藏努日白钨矿床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流体与矿床成因的指示[J]. 闫国强,丁俊,黄勇,李光明,戴婕,王欣欣,白景国. 矿物学报. 2015(01)
[9]滇东南老君山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的成因[J]. 刘艳宾,莫宣学,张达,阙朝阳,狄永军,蒲兴明,程国顺,马慧慧. 岩石学报. 2014(11)
[10]云南老君山矿集区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事件[J]. 李建康,王登红,李华芹,陈郑辉,梅玉萍.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5)
本文编号:3588462
【文章来源】:岩矿测试. 2020,3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南秧田钨矿床地质图(据冯佳睿等[16]、李建康等[17]修改)
图1 南秧田钨矿床地质图(据冯佳睿等[16]、李建康等[17]修改)本文采集取了南秧田矿区Ⅱ层矿体中2件矽卡岩型和4件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样品,对其进行了原位微量和Sr同位素分析,以及一件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其中NYTX-5为灰白色、浅肉红色粗晶石榴石矽卡岩,主要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等,矿物结晶度较好,白钨矿多呈白色自形粒状分布,粒径0.5~2cm,此外还有少量星点状白钨矿分布,具有弱变余层状构造。NYTX-12为灰褐色、灰绿色透辉石矽卡岩,主要矿物为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石榴石等,白钨矿多呈白色半自形粒状均匀分布于矽卡岩中。NYTS-1、NYTS-2为含矿长石-石英脉,样品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包裹石英二云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围岩的残留体,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含少量透辉石、绿帘石,含有少量榍石副矿物,白钨矿呈米黄色粗晶状产出,晶体直径可达5cm以上;NYTS-13为长石-石英脉,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绿帘石,白钨矿为黄色巨晶颗粒,粒径可达10cm;NYTS-16为含矿长石-石英脉,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产出于与花岗片麻岩接触带上,脉中白钨矿为米黄色,粒径约1cm,粒状,接触带围岩也产出有0.1~0.2cm星点状白钨矿,在矿脉边部接触界面发育一层状辉钼矿和少量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的产出特征显示其与长石-石英脉为同一期事件产物,辉钼矿的形成时间即为长石-石英脉的形成时间。
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是另一类重要矿体类型[25-26],明显穿切了矽卡岩矿体和围岩,因此这类白钨矿的形成应晚于矽卡岩型矿化。李建康等[17]对长石-石英脉内的白钨矿开展了Sm-Nd定年,获得159±14Ma的等时线年龄。本次研究采集的辉钼矿产出于长石-石英脉体内,手标本观察发现辉钼矿呈浸染状位于长石-石英矿脉边部,并且通过薄片镜下鉴定两者关系密切为同一时期产物(图2c,f),其形成时间能代表长石-石英矿脉的形成时间。所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图3),与其中的白钨矿Sm-Nd年龄在不确定度范围内一致,说明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晚侏罗世,而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形成时间应为晚三叠世,与晚白垩世老君山花岗岩体无直接的关系。4.2 两期成矿流体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滇东南南秧田矽卡岩型钨矿床成矿演化[J]. 蔡倩茹,燕永锋,杨光树,贾福聚,崔东豪,李超. 矿床地质. 2018(01)
[2]安徽东顾山钨矿床白钨矿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J]. 聂利青,周涛发,张千明,张明,汪龙虎. 岩石学报. 2017(11)
[3]滇东南猛洞岩群构造环境:变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约束[J]. 谭洪旗,刘玉平. 地质学报. 2017(07)
[4]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的矿物化学及其对矽卡岩白钨矿成矿的指示意义[J]. 丁腾,马东升,陆建军,章荣清,张世涛. 岩石学报. 2017(03)
[5]赣东北朱溪超大型钨矿床中白钨矿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Sm-Nd定年[J]. 刘善宝,刘战庆,王成辉,王登红,赵正,胡正华. 地学前缘. 2017(05)
[6]滇东南猛洞岩群变质-变形研究及构造意义[J]. 谭洪旗,刘玉平. 地质学报. 2017(01)
[7]pg-ng级Os同位素热表面电离质谱高精度分析测试技术[J]. 李超,杨雪,赵鸿,周利敏,杜安道,李欣尉,屈文俊. 岩矿测试. 2015(04)
[8]西藏努日白钨矿床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流体与矿床成因的指示[J]. 闫国强,丁俊,黄勇,李光明,戴婕,王欣欣,白景国. 矿物学报. 2015(01)
[9]滇东南老君山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的成因[J]. 刘艳宾,莫宣学,张达,阙朝阳,狄永军,蒲兴明,程国顺,马慧慧. 岩石学报. 2014(11)
[10]云南老君山矿集区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成矿事件[J]. 李建康,王登红,李华芹,陈郑辉,梅玉萍.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5)
本文编号:3588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8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