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甲基卡两类锂辉石矿体共存机制及其找矿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15 09:25
甲基卡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资源基地,目前已查明数个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其矿床工业类型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但在近几年对深部锂矿产的勘查中,除了继续发现有花岗伟晶岩型矿体外,还发现一种粒度明显偏细的锂矿石,野外称之为细晶岩,但经室内认真观察表明,它们具有非常典型的花岗结构,锂辉石在其中以自形—半自形晶较均匀分布,含量在5%~22%,长石包括微斜长石和钠长石,结合其他工作确定,这应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富锂辉石碱长花岗岩。在含矿脉体中,它和富锂辉石的花岗伟晶岩密切伴生,但形成时间较晚。在一些矿床(段)中,碱长花岗岩型矿石中的锂储量还明显高过花岗伟晶岩型。花岗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锂辉石矿共伴生,这在国内也是首例,其特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三叠纪末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构造-岩浆-穹窿体的形成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使含矿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仅集中发育于一定的接触变质带中,并相伴生产出。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甲基卡地区锂矿石类型,也为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基地。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甲基卡矿田地质矿产简图
新三号脉为四川地调院在2012~2015年执行“我国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计划项目期间所发现(Fu Xiaofang et al.,2015),它位于甲基卡矿田东北部,距马颈子二云母花岗岩平距约3km(图1),矿脉侵入于上三叠统西康群经接触变质形成的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片岩中,矿体平面上形似佛手分支状,深部复合为一条巨大的似层状—透镜状矿脉,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25°~35°,长度大于1050m,矿体中段厚,向两端趋于变小,最厚达110.17m,平均厚66.4m,延伸大于300m。矿体形态总体简单,矿脉的结构分带性不明显。Fu Xiaofang et al.(2015)将矿石的自然类型分为梳状锂辉石型、微晶毛发状和细晶粒状锂辉石型和巨晶柱状锂辉石型、充分说明新三号脉矿体中锂矿石并非是单一的花岗伟晶岩型,其成岩成矿作用还是较复杂的。为便于叙述,本文中将粒径>3cm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花岗伟晶岩,岩石中组成矿物粒径小于1mm的称之为微粒结构花岗岩,矿物粒度在1~10mm的仍按常规以细、中、粗结构花岗岩命名。现以该矿床中的ZK1101孔为例(图 2)做一分析。该孔孔深126.49m,孔中岩性基本仅为两种:赋矿脉体和上三叠统热接触变质的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片岩,根据岩性的差异,可将其分成5段(图5):
按其结构又可分成两种亚类:① 伟晶梳状锂辉石石英脉,其中锂辉石占25%~30%,石英占35%~45%,微斜长石和钠长石合量约26%,白云母3%~8%,锂辉石沿一定方向排列分布,单晶长度在5mm~3cm,石英呈中粒结构的集合体,长石分布在石英粒间。这类赋矿岩石主要分布在近地表部分(图 3a),它们在该段脉体中约占10%。② 块状含锂辉石花岗伟晶岩,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比较直观,但在深部由于普遍受到后期岩浆-热液的改造和叠加, 在脉体中常断续出现,组成矿物中最主要也最直观的是锂辉石和微斜长石,前者数量在18%±,后者在34%±,新鲜锂辉石呈粗大的板状体(图3c),微斜长石基本呈他形粗大的块体(图 3d),后者形成时间早,普遍受到锂辉石、钠长石、白云母等矿物的交代。石英含量在24%±,主要以集合体形式分布于伟晶锂辉石和微斜长石粒间,钠长石含量在16%±,基本以自形板柱状集合体分布,交代锂辉石和微斜长石,白云母为自形片状,不均匀分布,数量在7%±,以上矿物在花岗伟晶岩中分布很不均匀,在赋矿脉体中约占15%。另外在局部地段,沿裂隙发育微晶锂辉石-石英脉,1mm长度的锂辉石定向分布在石英脉中(图3b)。(3)碱长花岗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母:花岗岩-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志矿物[J]. 王汝成,谢磊,诸泽颖,胡欢. 岩石学报. 2019(01)
[2]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J]. 许志琴,王汝成,赵中宝,付小方. 地质学报. 2018(06)
[3]川西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李名则,秦宇龙,李峥,徐云峰,武文辉,刘伟,叶亚康,周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3)
[4]河南官坡花岗伟晶岩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J]. 王盘喜,朱黎宽,刘璐,郭俊刚,武秋杰. 中国地质调查. 2017(06)
[5]试论国内外大型超大型锂辉石矿床的特殊性与找矿方向[J]. 王登红,刘丽君,代鸿章,刘善宝,侯江龙,吴西顺. 地球科学. 2017(12)
[6]川西地区甲基卡穹隆的构造变形特征[J]. 武文辉,詹涵钰,秦宇龙,李峥,徐云峰,申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4)
[7]川西甲基卡锂辉石矿床控矿条件及成因分析[J]. 沙小保,李佑国,金廷福. 云南地质. 2017(03)
[8]湖南尖峰岭稀有金属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J]. 文春华,邵拥军,黄革非,罗小亚,李胜苗. 矿床地质. 2017(04)
[9]国内外锂矿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现状[J]. 刘丽君,王登红,刘喜方,李建康,代鸿章,闫卫东. 中国地质. 2017(02)
[10]初论甲基卡式稀有金属矿床“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J]. 王登红,刘丽君,侯江龙,代鸿章,于扬,代晶晶,田世洪. 地学前缘. 2017(05)
本文编号:3590363
【文章来源】:地质学报. 2020,94(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甲基卡矿田地质矿产简图
新三号脉为四川地调院在2012~2015年执行“我国三稀金属资源战略调查”计划项目期间所发现(Fu Xiaofang et al.,2015),它位于甲基卡矿田东北部,距马颈子二云母花岗岩平距约3km(图1),矿脉侵入于上三叠统西康群经接触变质形成的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片岩中,矿体平面上形似佛手分支状,深部复合为一条巨大的似层状—透镜状矿脉,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25°~35°,长度大于1050m,矿体中段厚,向两端趋于变小,最厚达110.17m,平均厚66.4m,延伸大于300m。矿体形态总体简单,矿脉的结构分带性不明显。Fu Xiaofang et al.(2015)将矿石的自然类型分为梳状锂辉石型、微晶毛发状和细晶粒状锂辉石型和巨晶柱状锂辉石型、充分说明新三号脉矿体中锂矿石并非是单一的花岗伟晶岩型,其成岩成矿作用还是较复杂的。为便于叙述,本文中将粒径>3cm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花岗伟晶岩,岩石中组成矿物粒径小于1mm的称之为微粒结构花岗岩,矿物粒度在1~10mm的仍按常规以细、中、粗结构花岗岩命名。现以该矿床中的ZK1101孔为例(图 2)做一分析。该孔孔深126.49m,孔中岩性基本仅为两种:赋矿脉体和上三叠统热接触变质的十字石红柱石二云母片岩,根据岩性的差异,可将其分成5段(图5):
按其结构又可分成两种亚类:① 伟晶梳状锂辉石石英脉,其中锂辉石占25%~30%,石英占35%~45%,微斜长石和钠长石合量约26%,白云母3%~8%,锂辉石沿一定方向排列分布,单晶长度在5mm~3cm,石英呈中粒结构的集合体,长石分布在石英粒间。这类赋矿岩石主要分布在近地表部分(图 3a),它们在该段脉体中约占10%。② 块状含锂辉石花岗伟晶岩,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比较直观,但在深部由于普遍受到后期岩浆-热液的改造和叠加, 在脉体中常断续出现,组成矿物中最主要也最直观的是锂辉石和微斜长石,前者数量在18%±,后者在34%±,新鲜锂辉石呈粗大的板状体(图3c),微斜长石基本呈他形粗大的块体(图 3d),后者形成时间早,普遍受到锂辉石、钠长石、白云母等矿物的交代。石英含量在24%±,主要以集合体形式分布于伟晶锂辉石和微斜长石粒间,钠长石含量在16%±,基本以自形板柱状集合体分布,交代锂辉石和微斜长石,白云母为自形片状,不均匀分布,数量在7%±,以上矿物在花岗伟晶岩中分布很不均匀,在赋矿脉体中约占15%。另外在局部地段,沿裂隙发育微晶锂辉石-石英脉,1mm长度的锂辉石定向分布在石英脉中(图3b)。(3)碱长花岗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母:花岗岩-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志矿物[J]. 王汝成,谢磊,诸泽颖,胡欢. 岩石学报. 2019(01)
[2]试论中国大陆“硬岩型”大型锂矿带的构造背景[J]. 许志琴,王汝成,赵中宝,付小方. 地质学报. 2018(06)
[3]川西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李名则,秦宇龙,李峥,徐云峰,武文辉,刘伟,叶亚康,周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3)
[4]河南官坡花岗伟晶岩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J]. 王盘喜,朱黎宽,刘璐,郭俊刚,武秋杰. 中国地质调查. 2017(06)
[5]试论国内外大型超大型锂辉石矿床的特殊性与找矿方向[J]. 王登红,刘丽君,代鸿章,刘善宝,侯江龙,吴西顺. 地球科学. 2017(12)
[6]川西地区甲基卡穹隆的构造变形特征[J]. 武文辉,詹涵钰,秦宇龙,李峥,徐云峰,申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4)
[7]川西甲基卡锂辉石矿床控矿条件及成因分析[J]. 沙小保,李佑国,金廷福. 云南地质. 2017(03)
[8]湖南尖峰岭稀有金属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J]. 文春华,邵拥军,黄革非,罗小亚,李胜苗. 矿床地质. 2017(04)
[9]国内外锂矿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现状[J]. 刘丽君,王登红,刘喜方,李建康,代鸿章,闫卫东. 中国地质. 2017(02)
[10]初论甲基卡式稀有金属矿床“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J]. 王登红,刘丽君,侯江龙,代鸿章,于扬,代晶晶,田世洪. 地学前缘. 2017(05)
本文编号:3590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590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