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东胜神山沟烧变岩 ——从干旱到湿润气候变化的反映?

发布时间:2022-02-12 23:35
  煤层自燃以及煤层自燃后形成的烧变岩是世界上普遍存在一种的地质现象。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是中国北方主要产煤的地层之一,在盆地东北部的东胜神山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下部煤层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发生自燃,因此研究区内烧变岩广泛发育。神山沟剖面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地区,依据前人研究基础,通过野外露头和岩性特征,认为神山沟剖面的烧变岩分为烧熔岩、烧烤岩、烘烤岩三大类,对其在露头剖面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类叙述;显微薄片显示白色烧变砂岩粒度中-细粒大小,磨圆度为次棱角状,碎屑成分以变质石英岩屑为主,还有少量的长石,其大部分被高岭石化,褐/红色烧变砂岩颗粒间可见黑色有机质,颗粒和填隙物被褐色铁质矿物交代。扫描电镜下显示烧熔岩中高岭石已全部转化之伊利石,烧烤岩和烘烤岩中可见高岭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独居石、锆石、磁铁矿等矿物。颗粒间分布有较多的直筒状孔洞,推测为烧变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道。烧变岩的地球化学测试表明,东胜神山沟地区烧变岩中含有铟元素异常,在烧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分散元素的富集,具有可能的成矿潜力。烧变岩的稀土元素具有较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东胜神山沟烧变岩 ——从干旱到湿润气候变化的反映?


中国西北地区烧变岩主要分布范围图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烧变岩


第 1 章 引言与新生代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基于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及前人对烧变岩研究的科研成果,结合研究区烧变岩(含及显微特征分析,并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探讨新生代的变化情况及气候变化。路及方法究资料与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地东北部神山沟剖面煤层自燃的产物烧变岩为主要研究观测和岩石采样,在室内进行显微镜薄片鉴定分析和扫了解烧变岩的类型和特征,挑选新鲜的砂岩和烧变煤元素、微量元素等化学分析测试。据此来探讨烧变岩关系。

构造位置,晋宁,晋西,主要经历


西缘逆冲断构造带(图2-1-Ⅲ),西部的天环坳陷(图 2-1-Ⅴ),中部的陕北(或伊陕)斜坡(图 2-1-Ⅵ),南部的渭北隆起(图 2-1-Ⅱ),晋西挠褶带(图 2-1-Ⅳ)(刘池洋等,2006;王宏强等,2011)。自盆地演化以来,主要经历了吕梁、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巨厚烧变岩下覆特厚易自燃煤层综放面防灭火技术探讨与研究[J]. 张志立,张京民,刘景勇.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9(01)
[2]稀土元素在热液中的迁移与沉淀[J]. 佘海东,范宏瑞,胡芳芳,杨奎锋,杨占峰,王其伟.  岩石学报. 2018(12)
[3]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神山沟地区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J]. 周书平.  甘肃科技. 2018(23)
[4]塔里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烧变岩富水性精细探测[J]. 李明星.  煤矿开采. 2018(05)
[5]渭河盆地新生代孢粉组合与植被演化特征[J]. 赵琳,鹿化煜,唐领余.  第四纪研究. 2018 (05)
[6]塔中地区鹰山组古岩溶潜水面及控储模式[J]. 屈海洲,刘茂瑶,张云峰,王振宇,张正红,李世银,邓兴粱.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5)
[7]浅埋深烧变岩地下水瞬变电磁法探测[J]. 王鹏.  煤矿开采. 2018(03)
[8]李家沟煤矿烧变岩的分布规律研究及其水文地质意义[J]. 贾文凯,梁小山,张萌.  科学技术创新. 2018(10)
[9]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延安组砂岩漂白蚀变特征及成因机制[J]. 谭玉涵,王建强,高丹,何羽飞,韩鹏.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7(04)
[10]第四纪末次间冰期-冰期的气候变化和驱动机制[J]. 包浪,李海平.  城市地理. 2017(18)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层序演化及岩性油藏特征研究[D]. 王峰.成都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煤层自燃对含煤盆地陆源碎屑岩的改造作用[D]. 杨小康.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鄂南长武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 赵先超.成都理工大学 2009
[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延安组烧变岩特征及其形成环境[D]. 黄雷.西北大学 2008
[4]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地层水成因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D]. 龙建勋.成都理工大学 2008
[5]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转换与沉积——构造格局[D]. 王宏强.西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622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622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f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