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其在华南铀矿床岩心定向中的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04 03:08
基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矢量特性,使用古地磁学方法对钻孔岩心进行重新定向,对于解译地下构造、分析应力特征、判定成矿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华南地区复杂构造下的倾斜钻孔岩心,本文构建了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新方法理论,结合多次坐标转换和磁场一致性扫描,实现了基于黏滞剩磁的岩心重定向;设计了定向所需的成套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测量、取样装置,并将该方法和装置应用于华南铀矿钻孔的重定向,恢复后的岩心特征剩磁计算获得的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位置与同期华南地块的极位置一致.该方法对地球物理深部探矿技术的改进有一定意义.此外,所设计的研究装置在古地磁学研究对象的拓展中也具有应用前景.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理论基础
1.1 数学基础
1.2 装置设计
2 实际应用
2.1 华南铀矿床地区地质简介及研究对象
2.2 岩石磁学方法
2.3 古地磁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岩石磁学结果
3.2 古地磁学结果
4 讨论与展望
4.1 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意义
4.2 其他应用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方法回顾[J]. 谢基海,葛坤朋,徐慧茹,邓居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2]鲁科一井上白垩统沉积岩岩石磁学和天然剩磁分析:兼论利用剩磁方向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J]. 韩非,秦华峰,季强,孙靖鹏,邓成龙,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2)
[3]确定地下埋藏砂体与裂缝空间方位的原理和方法[J]. 周亚楠,程鑫,马轮,韦乐乐,刘秀婷,樊文静,王海军,吴汉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3)
[4]斜井岩心裂缝产状校正方法及其应用[J]. 刘敬寿,戴俊生,王珂,邹娟,周巨标,丁玉盛. 石油学报. 2015(01)
[5]岩心裂缝重定向的古地磁方法研究[J]. 韦乐乐,程鑫,刘秀婷,周亚楠,吴汉宁. 地质科学. 2013(04)
[6]粤北下庄335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来自LA-ICP-MS沥青铀矿U-Pb年龄的制约[J]. 邹东风,李方林,张爽,黄彬,宗克清. 矿床地质. 2011(05)
[7]磁屏蔽室内磁性样品所产生干扰磁场的探讨[J]. 葛坤朋,刘青松,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3)
[8]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J]. 黄宝春,周烑秀,朱日祥. 地学前缘. 2008(03)
[9]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化率的温度和频率特性及其环境磁学意义[J]. 刘青松,邓成龙,潘永信. 第四纪研究. 2007(06)
[10]钻井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方法及其可靠性研究[J]. 李学森,吴汉宁,张小浩,李秋实. 油气地球物理. 2006(02)
本文编号:3707489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理论基础
1.1 数学基础
1.2 装置设计
2 实际应用
2.1 华南铀矿床地区地质简介及研究对象
2.2 岩石磁学方法
2.3 古地磁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岩石磁学结果
3.2 古地磁学结果
4 讨论与展望
4.1 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学新方法及意义
4.2 其他应用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地磁学岩心定向方法回顾[J]. 谢基海,葛坤朋,徐慧茹,邓居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2]鲁科一井上白垩统沉积岩岩石磁学和天然剩磁分析:兼论利用剩磁方向恢复钻孔岩芯原始方位的可行性[J]. 韩非,秦华峰,季强,孙靖鹏,邓成龙,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2)
[3]确定地下埋藏砂体与裂缝空间方位的原理和方法[J]. 周亚楠,程鑫,马轮,韦乐乐,刘秀婷,樊文静,王海军,吴汉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3)
[4]斜井岩心裂缝产状校正方法及其应用[J]. 刘敬寿,戴俊生,王珂,邹娟,周巨标,丁玉盛. 石油学报. 2015(01)
[5]岩心裂缝重定向的古地磁方法研究[J]. 韦乐乐,程鑫,刘秀婷,周亚楠,吴汉宁. 地质科学. 2013(04)
[6]粤北下庄335矿床成矿时代的厘定——来自LA-ICP-MS沥青铀矿U-Pb年龄的制约[J]. 邹东风,李方林,张爽,黄彬,宗克清. 矿床地质. 2011(05)
[7]磁屏蔽室内磁性样品所产生干扰磁场的探讨[J]. 葛坤朋,刘青松,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3)
[8]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J]. 黄宝春,周烑秀,朱日祥. 地学前缘. 2008(03)
[9]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磁化率的温度和频率特性及其环境磁学意义[J]. 刘青松,邓成龙,潘永信. 第四纪研究. 2007(06)
[10]钻井岩心重定向的古地磁方法及其可靠性研究[J]. 李学森,吴汉宁,张小浩,李秋实. 油气地球物理. 2006(02)
本文编号:3707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70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