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某砂岩铀矿地浸开采关键技术及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0 18:57
针对我国砂岩型铀矿地浸率和浸出效率不足、生产过程预测、控制理论和技术缺乏的现状,本文以新疆伊犁某低渗透砂岩铀矿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显微放射性照相、电子探针测试、XRD、XRF、SEM/EDS及压汞法等实验方法对矿区矿石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然后提出了复配表面活性剂联合酸法地浸的方案,通过大量试验对表面活性剂的初选、优化、配方和二元复配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应用搅拌浸出、水平柱浸、树脂吸附、淋洗试验探讨了CSH联合酸法浸出的动力学机理;最后创新性的将铀赋存形态和234U/238U活度比作为工具,研究他们对地浸生产实践的指示、预测和控制作用。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第一,砂岩铀矿整体特征表现为:渗透性低,平均渗透系数仅为0.133m/d。铀矿物主要以沥青铀矿形式存在,兼具少量的铀石、钛铀矿物,胶结物中尚存吸附铀,在矿石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都有分布,化学组成总体上有利于酸法地浸。粗粒级铀矿石占比最大,含铀量最高,但溶浸剂进入内核所需路径长,难以被润湿和浸出。中粒级所占比重大于细粒级,但铀含量却低于细粒级。铀矿石形态复杂...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渗透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增渗技术现状与表面活性剂
1.3 铀浸出预测及赋存形态的应用现状
1.4 同位素的指示作用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2.3 铀矿石粒级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及助浸机理
3.1 前言
3.2 新型表面活性剂原料实验研究
3.3 新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实验与理论研究
3.4 CSH表面活性剂联合浸铀机理研究
3.5 CSH表面活性剂对浸出后处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铀赋存形态的地浸采铀预测模型
4.1 铀赋存形态分级
4.2 铀赋存形态粒级分布特征
4.3 铀赋存形态与浸铀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4.4 基于铀赋存形态的地浸采铀预测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234U/238U同位素活度比特征对地浸采铀的指示
5.1 矿样采集与理化性质分析
5.2 234U/238U活度比在砂岩中不同铀赋存形态中的规律
5.3 234U/238U活度比对铀浓度与浸出率的指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13316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渗透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增渗技术现状与表面活性剂
1.3 铀浸出预测及赋存形态的应用现状
1.4 同位素的指示作用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2.3 铀矿石粒级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及助浸机理
3.1 前言
3.2 新型表面活性剂原料实验研究
3.3 新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实验与理论研究
3.4 CSH表面活性剂联合浸铀机理研究
3.5 CSH表面活性剂对浸出后处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铀赋存形态的地浸采铀预测模型
4.1 铀赋存形态分级
4.2 铀赋存形态粒级分布特征
4.3 铀赋存形态与浸铀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4.4 基于铀赋存形态的地浸采铀预测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234U/238U同位素活度比特征对地浸采铀的指示
5.1 矿样采集与理化性质分析
5.2 234U/238U活度比在砂岩中不同铀赋存形态中的规律
5.3 234U/238U活度比对铀浓度与浸出率的指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13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381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