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煤储层特征研究已开展多年,为了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煤层气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煤的物性特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煤是一种复杂的孔隙性介质,由煤本身的骨架颗粒、孔隙、喉道、填隙物和成岩物组成,其孔隙结构、渗透率等物性特征和煤层气的吸附、运移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平顶山煤田的储层物性特征,对综合治理和能源开发利用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平顶山煤田位于河南省的平顶山市,东西长约38km,南北宽约10-20km,含煤面积650km2,主要可采煤层有10层,总厚15-18m,以焦煤、肥煤为主,有少量气煤,现主采煤组为二叠纪的丁组、戊组、己组,其中,己组煤层已发生突出35次,戊组煤层发生突出16次。因此,对该区煤储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层煤的孔隙结构、煤体结构类型,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瓦斯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井下观察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Leitz MPV-3显微镜光度计,ASAP2000(?)(?)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仪、压汞仪等试验手段,对平顶山煤田采集的煤样进行煤质、煤岩显微组分、煤相、煤岩显微裂隙分析,低温氮吸附和压汞孔隙结构测试,研究了该区的煤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分布较多的活水泥炭沼泽相和潮湿森林沼泽相,具有良好的生气地质条件。②该区岩样变质程度内,整体上煤岩显微裂隙条数随煤的变质程度增加呈增加趋势。③研究区煤样的压汞实验结果说明,煤的比表面积是随着煤级的增高而增加。从压汞曲线看:高庄矿的Gz1号样,孔隙发育最好,对煤层气的聚集、运移、解吸都十分有利。八矿的Bk4号样,喉道发育不好,从而使大孔、中孔、小孔相互间的连通性变差,该煤样的孔隙结构主要是以小孔为主,其他孔级类型比较少,对煤层气的聚集和运移作用不大。④低温液氮比表面测试的结果显现出层域及地域特征,BJH总孔体积差异性与比表面积差异性表现一致,BJH平均孔直径差异性较大,基本与比表而积差异表现相反。该区煤样的低温氮吸附曲线斜率先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缓慢上升,压力接近P0时变陡,按孔隙结构类型可分为3种。⑤平衡水条件下煤的等温吸附特性受煤岩组分的影响较强,孔隙体积随随惰质组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由实验分析所得的数据和结论,为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综合分析,八矿是研究区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最有利地区。
【关键词】:煤储层 孔隙结构 显微裂隙 显微组分 BET比表面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D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引言13-14
- 1 绪论14-23
- 1.1 理论研究的历史及现状14-15
- 1.1.1 国内研究现状14
- 1.1.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 储层煤岩孔隙结构研究方法15-19
- 1.2.1 室内实验方法15-17
- 1.2.2 用测井资料研究煤岩孔隙结构17-19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9-2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9
-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9
- 1.3.3 研究方法19-20
- 1.3.4 技术路线20-21
- 1.3.5 工作基础及工作量21-23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23-36
- 2.1 地层和煤层23-25
- 2.2 构造及其演化历史25-26
- 2.3 研究区构造26
- 2.4 构造演化26-28
- 2.5 煤层埋藏及热演化史28
- 2.6 水文地质条件28-29
- 2.7 煤层气成分与含量29-36
- 3 平顶山煤田的煤相36-44
- 3.1 煤相标志36-39
- 3.1.1 宏观煤岩标志36
- 3.1.2 显微煤岩标志36-37
- 3.1.3 显微结构—构造标志37-38
- 3.1.4 显微煤岩类型标志38-39
- 3.1.5 生物标志39
- 3.2 煤相分析39-43
- 3.3 本章小结43-44
- 4 平顶山煤田的煤储层特征44-69
- 4.1 煤的裂隙发育44-46
- 4.1.1 煤的显微裂隙发育44-45
- 4.1.2 煤的宏观裂隙发育45-46
- 4.2 煤的孔隙结构46-50
- 4.3 煤的渗透性50-54
- 4.4 煤的低温氮吸附54-62
- 4.5 煤的等温吸附62-67
- 4.6 本章小结67-69
- 5 结论与展望69-72
- 5.1 结论69-70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70-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桂珍,陈朝阳,李益三,赵淑芝,曹显煌;平顶山煤田的数学地质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6期
2 郭丽芳;王亨治;;冯景兰教授与平顶山煤田[J];河南国土资源;1988年02期
3 刘绪五;平顶山煤中汞的分布与释放[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6年03期
4 康继武,李文勇;论平顶山煤田锅底山断层[J];煤炭学报;1995年02期
5 胡宝林,宋晓梅,车遥,吴文金;安徽宿东矿区煤体构造破坏对煤储层特征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翟文;;平顶山煤田史话[J];资源导刊;2008年07期
7 赵元振,陈政国,阎玉合;平顶山煤田十三矿山西组聚煤规律及沉积环境探讨[J];中州煤炭;1986年04期
8 孙红明;孙玉琦;付常青;;沁水煤田煤储层增渗技术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9 聂俊丽;邓明国;;恩洪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前景[J];贵州科学;2007年S1期
10 杨予生;陈兆芹;陈兆光;蒋传志;;从河南平顶山地区被掩覆煤系现象谈推覆体下找煤方向[J];价值工程;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巴燕;;平顶山地区自然地理及环境地质概况[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3 蔡海田;翟子陆;;对平顶山市建设矿山遗迹公园的探讨[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4 员争荣;钟玲文;张慧;雷崇利;;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邓泽;孙粉锦;李贵中;陈振宏;庚勐;杨泳;曾良君;刘萍;;过干燥和氧化作用对低煤阶煤岩含气性及吸附能力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新民;郑玉柱;武彩英;;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划[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徐会军;王保玉;周东;;晋城矿区煤层气储藏特征及开发前景[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8 刘传喜;;中国豫西煤田滑动构造特征浅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姜福庆 张英 黄宝平 通讯员 许强;中国石化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曾禾;中国石化南方煤层气勘探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记者 姜福庆 张英 黄宝平 通讯员 谢先平 刘厚裕 张飞燕;中国石化南方煤层气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记者 郝拴元;河南局组织勘查建设现代化矿井[N];中煤地质报;2010年
5 记者 王璐;中国煤层气牵手河南同行开发特大型煤层气项目[N];上海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杜维甲;阜新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采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洪伟;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赛英;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地区煤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姚晋宝;新集一矿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资源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4 马振海;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江西丰城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富勇;芦岭矿特厚构造煤储层特征及抽取性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烽;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侏罗系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及有利区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叶欣;中国西北低煤阶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黄国耀;韩城地区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凤颖;煤岩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数值模拟及应用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潘志刚;湖南省邵阳短桥矿区煤层气赋存条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平顶山煤田煤储层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5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465371.html